第100頁(第1/2 頁)
&ldo;八陣圖&rdo;究竟是什麼呢?是八個陣勢的圖,而不是一種兼有所謂生門、死門等等八個門的陣。這一張圖,本是一種用以教導高階將領的教材或&ldo;教範&rdo;,指示了他們以八種基本陣勢,與如何於敵軍來攻之時,變化這些陣勢。
在諸葛亮的時候,兩軍相遇,不像今天我們之雙方猛掘壕溝,蹲在裡面,互相密切注意。他們所做的,是趕緊安營紮寨。倘若雙方的距離十分相近,他們就立刻&ldo;射住陣腳&rdo;,不讓敵人來得太近(箭的有效射程,最好的也不過是一百步,亦即一百米左右)。
成千上萬的兵,不可能擠住在一個營寨之內。一個營有五六百人,也不可能擠在一個帳篷之內。所以,雙方的營寨都很多。而每一個營寨之內的帳篷也很多。
如何把若干營寨佈置在地勢優越的地方,保有水源與後方交通線,而且構成&ldo;箭網&rdo;,能夠於被攻之時互相援救,攻人之時迅速集中,分途前進一一這便是一個在當時身為將帥的人所必須具備的&ldo;實務&rdo;才能。
到了出擊或應戰之時,雙方於集中以後&ldo;擺開陣勢&rdo;。最簡單的是所謂&ldo;一字長蛇陣&rdo;。這長蛇陣的長處,並非如&ldo;外行人&rdo;所說,能夠&ldo;首尾相應&rdo;,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首尾相距很遠,實際上不僅不能首尾相應,而且最容易被敵人切成首尾兩段,或若干段。這一字長蛇陣的長處,是便於包抄敵人的兩翼或兩翼之中的一個翼,繞到敵人後方。西洋的軍事學家,稱這種動作為out flank,中文譯成&ldo;延伸兩翼&rdo;。
在西洋的歷史中,希臘人有所謂&ldo;方陣&rdo;,羅馬人有所謂&ldo;分段陣&rdo;。我們中國人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ldo;魚鱗陣&rdo;。魚鱗陣可說是&ldo;複式&rdo;的分段陣,以次一排的分段單位,填補前排的空隙。
諸葛亮的&ldo;八陣&rdo;,是哪八陣?我個人研究得不夠。八陣的總原則,我們可以從《三國志&iddot;蜀書&iddot;姜維傳》中窺見一二:&ldo;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rdo;興勢,在今天陝西洋縣之北二十華裡,王平於後主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抵擋曹爽,派護軍劉敏與參軍杜祺,帶兵守住興勢,自己以主力留在洋縣之東八十華裡的黃金谷,作為呼應。
諸葛亮曾經在漢中郡首縣南鄭縣的外圍,新造了漢城與樂城兩個城,用意也是為了&ldo;實兵諸圍,以御外敵&rdo;。他當然不至於用石頭代替兵馬。杜甫所見到的石頭,可能是劉備營壘所遺留下的殘跡。造營壘的壁,是必須用石頭作為基礎的。諸葛亮在五丈原的營壘,也留下了石頭基礎甚至牆壁。這些石頭與牆壁,後來被司馬懿看到,司馬懿很讚賞,說諸葛亮是&ldo;天下奇才&rdo;。
諸葛亮的才具,確是&ldo;兼資文武&rdo;。中國漢唐及其以前的讀書人,文武兼修,不曾&ldo;分途&rdo;。孔子注重禮樂,同時也教學生練習射御。子路(仲由)是他門下的一位很會打仗的人。中國在宋朝以後,才出現了&ldo;文人不知兵&rdo;的現象。到了曾國藩操練湘軍,這種怪現象才被逐漸改變。可惜,從袁世凱創辦新軍以後,又有一些所謂&ldo;軍人&rdo;,自以為讀過了步兵操典之類,便成了專家,把所謂&ldo;文人&rdo;一概不放在眼裡。其實,步兵操典之類,文人也頗有讀得很熟而瞭解得十分透徹的。孫中山先生不曾進過職業性的軍事學校,對軍事理論卻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