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第1/3 頁)
正如楊英在《先王實錄》中所說,鄭成功在施琅殺曾德後已下決心擒拿施琅,他之所以沒有馬上採取行動,是對手握重兵的施視訊記憶體有顧忌,若貿然動手,恐施顯獲知訊息後鋌而走險,發動兵變。因而鄭成功隱忍未發,只是讓施顯勸告施琅:&ldo;藩無能作傷恩事也。&rdo;純粹是一種安撫策略,行的是緩兵之計,不過是在等待時機。順治八年(1651年)五月二十日,鄭成功傳令:所有將領均在船聽候命令出兵,各鎮將士分別由所轄之將領調遣指揮。援剿左鎮施顯歸屬黃山指揮調派,黃山派傳令官廖達持令箭,命施顯到自己的戰船上商榷出軍機宜。施顯不知是計,欣然前往。剛剛上船,黃山便傳令奉旨捆縛,關押在船艙。鄭成功聞知施顯已順利就縛,&ldo;又令右先鋒黃廷圍厝拿施琅,令親隨黃昌圍拿施琅父大宣並家屬。&rdo;
學界普遍認為,施琅擒殺曾德是施、鄭決裂的直接原因,因而記載頗為詳細,各家的記載雖大體相同,又因各自立場有別而不盡一致。
據鄭成功的書記官楊英在《先王實錄》中記載:&ldo;琅有親兵曾德,赴藩求撥親隨,藩與之。琅探知,即出令箭,將曾德拿回,立斬之。藩含之,尤未發。諭其弟顯勸告之,曰:&l;藩無能作傷恩事也。&r;琅益無忌。……(五月)施琅怨聲頗露,益與弟顯無忌&rdo;。到二十日,鄭成功才傳令:&ldo;在船聽令出軍,各鎮分所轄提調。以黃山提調援剿左鎮施顯,令宣令廖達持令箭施顯赴提調,商榷出軍機宜。顯至船,黃山傳令奉旨捆縛,幽之船艙。又令右先鋒黃廷圍厝拿施琅,令親隨黃昌圍拿施琅父大宣並家屬。施琅交忠定伯林習山羈船工中,山令副將吳芳看守之&rdo;。從楊英的記載看來,曾德擅離施琅軍營,投奔到鄭成功帳下,在鄭成功答應其請求的情況下,施琅還將其拿回處死,是對主帥鄭成功的不敬。而鄭成功對施琅則是一再忍讓,終因施氏兄弟愈發張狂,不得不下令捉拿。楊英乃鄭成功身邊多年的書記官,一直隨其左右,得其賞識,關係甚為親密,在言及施、鄭矛盾問題時,難免對鄭成功有所回護,若以此論定施、鄭交惡之責任全在施琅,顯然有欠全面。
《臺灣外紀》中江日升的記載則略有不同:&ldo;左先鋒施琅從將曾德犯法當死,脫逃賂匿成功左右,琅偵擒之,功馳令勿殺。琅曰:&l;法者非琅敢私,犯法安能逃?使藩主自徇其法,則國亂矣。&r;促令殺之。但持令者乃德摯友,回而不述執法前言,徒詭說:&l;爾欲以藩令脅吾,面叱殺之&r;之語。成功大怒。次日,傳諸將入船,令右先鋒黃廷收琅,並父大宣、弟顯貴,交林習山守於巨艦,習山令副將吳芳看之。&rdo;此外,陳衍的《福建通志&iddot;施琅傳》與此敘述基本一致,而鄭亦鄒的《鄭成功傳》則更明確地寫道:施琅&ldo;有標兵得罪,逃於成功,琅擒治之。馳令勿殺,琅已斬之。&rdo;從這些資料看來,曾德乃犯法當誅之逃兵,施琅擒斬他,是為了執法,而鄭成功對曾德的眷顧則顯然不當,為此而抒積怨,逮捕施琅及其父弟,則顯然更加不當了。
---------------
嫌隙漸生施氏全家被囚(8)
---------------
以李光地的作品為代表的清史資料對此事也有記載。李光地在《施將軍逸事》中敘述說:施琅加入鄭軍後,&ldo;鄭氏嫉害公,不相容,囚公艙中,欲殺之。公以計脫,鄭遂殺其父若弟。&rdo;這種說法顯然是因為施琅是清廷的有功之臣,故而對施琅有飾過之嫌,記載了鄭成功逮捕施琅的事實,並把逮捕的原因簡單地描寫為鄭成功嫉妒施琅,意欲加害之。顯然有失公允,不足憑信。
各家史料所述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