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第1/2 頁)
浮橋位於潮州城東面河流上,地形險要,橋面狹窄,難容兵馬。郝尚久部於橋頭以猛烈的炮火封鎖,施琅部連攻三日不下。鄭成功聞知後頗為不悅,傳令說:&ldo;諒一橋難拔,尚欲圖大?今日本藩親督,有奮勇拔克者,重賞升擢;退卻者,不論總鎮官兵,立即梟示!&rdo;施琅部左先鋒親隨何義、陳法、林椿等十數人冒著猛烈的炮火衝進,敵軍防守不住,被殺傷及跳水淹死的不計其數,浮橋隨即被燒斷。
攻浮橋不克,是施琅成為鄭成功部將以後首次遭受的重大挫敗。儘管此橋易守難攻,但畢竟被鄭成功強令攻下。施琅也許自有辯解,但指揮不力的確難辭其咎。但鄭成功的態度是施琅所難以接受的。所傳之令中所言&ldo;尚欲圖大&rdo;,顯然是指施琅針對鄭軍開展抗清武裝鬥爭所提出的宏大設想和建議,鄭成功宣佈&ldo;退卻者,不論總鎮官兵,立即梟示。&rdo;明確劃定了懲罰的範圍包括&ldo;總兵&rdo;,可見鄭成功的這道命令的矛頭指向,其語氣中對施琅的輕蔑和嘲諷也顯露無遺。這一點勢必嚴重傷害驕傲的施琅。令其羞愧之餘,心生怨懟。轉而遷怒於陳斌,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嚴重後果。
陳斌身材魁偉,勇猛過人,是一員驍將,頗受鄭成功重用。他於順治六年(1649年)加入鄭軍,在短短的時間裡立下了諸多戰功。如順治七年的正月,他率領鄭軍攻打獅頭寨,寨中首領聽聞陳斌率部來攻,嚇得心驚膽戰,不敢與之交戰,哀求陳斌饒其性命,情願率部投降;同年四月,在迎擊郝尚久的戰鬥中,陳斌更顯其勇猛過人,武藝超群,他提刀躍馬,沖入敵陣中奮勇砍殺,銳不可當,殺得郝部四散奔逃,並生擒郝之中軍陳祿。另外,從所獻攻潮州的計策來看,他還是一位具有謀略的將領,並非匹夫之勇。像陳斌這種勇力過人且又受鄭成功重用之人,難免與孤高自傲的施琅產生摩擦和矛盾。《先王實錄》記載,陳斌曾放言:&ldo;彼恃兵力,吾兵足與敵;若彼手段,雖兄弟,吾隻手揉躪之。&rdo;口氣如此狂妄,足見其日常為人。施琅又豈能忍受他人的輕視,故平素時常是&ldo;針尖對麥芒&rdo;。在攻潮州一役中,素負謀略過人之名的施琅未陳善策,反倒是計出於陳斌,且又得到鄭成功的採納,更讓施琅氣惱的是,他揮軍攻橋不下,受到鄭成功的當眾奚落,威信受損,臉面無光。施琅受此咎責,認為究其根源與陳斌所獻之攻潮策略密切相關。以施琅的性格,自是遷怒於陳斌。一方面與陳之間衝突升級,另一方面,不時在鄭成功面前數落陳斌的種種不是。鄭成功本就對其有所不滿,故對其言不予以理睬,卻也未對陳斌加以安撫。而陳斌聽聞施琅常在鄭成功面前訴說其所作所為,遂心生疑懼,擔心鄭成功因袒護施琅而加害於己,遂趁鄭成功調兵遣將準備南下勤王的混亂局面率部潛逃。
---------------
嫌隙漸生施氏全家被囚(3)
---------------
陳斌臨陣脫逃一事發生在潮州之戰數月後。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清兵攻入桂林,永曆政權的兵部尚書瞿式耜被捕,隨即被殺。永曆帝狼狽逃至南寧,諭令鄭成功馳援。鄭成功聞令而行,閏十一月,率軍駐紮潮陽,命令各鎮官兵整裝上船,準備南下勤王。就在全軍上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南下勤王的各項準備之時,後勁鎮陳斌卻率兵逃亡了。據楊英《先王實錄》記載:&ldo;時施琅兄弟俱握兵權,每有拔(跋)扈之狀,動多倚兵凌人。各鎮俱受下風,惟後勁鎮陳斌每與之抗。郎知之,亦讓之,但每訴於藩,斌有戒心,至是率兵而逃,密啟一稟,陳所逃緣由,藩心含之。&rdo;
鄭成功知悉陳斌逃離之因由後,既為因陳斌率部離去打亂了軍事部署,不得不推遲南下計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