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3 頁)
哥特瓦爾德強調&ldo;一切取決於經濟的發展&rdo;。為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政府提高了穀物收購價格,允許農民出售餘糧。
(4)實行土地改革,將所沒收的敵偽170多萬公傾的土地分給17萬僱農和小農。
1947年捷共宣佈新的農業綱領。
將超過40公傾的大莊園的土地進行分配。
(4)實行國有化。
1944年10月28日,貝奈斯總統頒布國有化法令,宣佈對銀行、保險公司、大工廠、礦山等300多個大企業實行國有化,至1947年3月,國有化企業職工已佔全部職工的612%,其生產能力佔整個工業b的23。
大資產階級和外國資本的勢力已被消滅,國有化成分a成為新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基礎。但是,哥特瓦爾德說,&ldo;在現階段,我們是按照民族民主革命的路線,而不是按照社會主義的路線行事的&rdo;。
1因此,科息斯綱領沒有提出解決生產資料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問題,也沒有提出普遍反對和剝奪
1《哥特瓦爾德選集》第二卷,捷文版第99‐101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1
資產階級的口號。
(6)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關係上,承認斯洛伐克人為一個具有其自身特點的民族,而過去資產階級政府是不承認斯洛伐克人為一個民族的,並強調兩個民族平等,斯洛伐克有自治權力,設立民族機構和行政委員會,行使某些職權。當時,共產黨在斯洛伐克行政委員會未佔多數,斯洛伐克民主黨卻佔有優勢。
在這一時期,捷共力圖按照本國具體情況確定政策,但蘇聯的影響已在明顯擴大。
1947年7月4日,民族陣線政府一致同意接受馬歇爾計劃,受到蘇聯的嚴厲批評。
幾天之後,政府再次開會,又&ldo;一致同意&rdo;拒絕該計劃。
1946年3月28~31日,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舉行第八次代表大會,這是戰後捷共召開的首次代表大會。
解放後,捷共在組織上發展很快,從戰前的8萬多黨員到1948年一躍而達到240萬多黨員,但思想不統一,不少黨員質量不高。捷共於1946年提出建設和加強黨的組織,保持黨的純潔性,加強學習,在實踐中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此基礎上加強黨的政治思想上的團結。捷共&ldo;八大&rdo;上,由總書記斯蘭斯基作關於黨的&ldo;七大&rdo;
1以來的工作報告,主席哥特瓦爾德作關於當前形勢、黨的政策及其行動綱領的報告。
捷共&ldo;八大&rdo;
確定的總路線指出,不允許政權回到資產階級手中,相反,應擴大和鞏固人民民主政權直至最後戰勝資產階級。大會提出將民族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而當前的任務是迅速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制定新憲法,鞏固共和國人民
1捷共&ldo;七大&rdo;於1936年4月召開。
41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民主制度的成果,確定今後的發展道路。大會進一步確定了共產黨在國家的領導地位。
1946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舉行解放後首次大選,共產黨獲3794%的選票,民族社會黨獲1829%,人民黨獲b1446,斯洛伐克民主黨獲1407%,社會民主黨獲1204%。
b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的票加在一起,在議會中剛好超過半數。
哥特瓦爾德出任新政府總理,共產黨在政府中的地位有所加強。新政府將制定新憲法和實施恢復國民經濟的計劃作為其主要任務。捷共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