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第1/3 頁)
40年代後期南斯拉夫的社會產值、工業和農業的年均增長率都居於世界前列。
10年裡文化教育事業也有巨大的發展。
196364學年和a194344學年相比,八年制基礎學校的學生增加了1133萬,a b增長6134%;中學生增加了262萬,增長10844%;大專b1《南斯拉夫統計年鑑1981年》,第82頁。
42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生(二年制)從474人增至4381人,增加了48630人,增長1024%;大學生增加了4432人,增長10313%1。圖書b館、電影院、文化宮、劇場等都有顯著增加。醫療事業也有很大的發展。
當時南斯拉夫的政局穩定,民族關係和睦融洽,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改善。
但南斯拉夫在貫徹社會主義自治制度的過程中,過分強調非集中化和權力下放,使聯邦宏觀調控經濟的能力逐漸削弱,開始出現多中心的萌芽。各地的本位主義和地方主義有所抬頭,在經濟建設中一味向聯邦爭專案、爭投資,結果蓋起了一批經濟效益很差的&ldo;政治工廠&rdo;。
1《南斯拉夫統計年鑑1981年》,第98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42
第三編 蘇聯模式試驗的繼續:&ldo;建設發達社會主義&rdo;
概 述
東歐國家經過1948~1960年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除波蘭和南斯拉夫外,都完成了從多種所有制向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一致宣佈&ldo;社會主義基礎&rdo;
已經建立。
1960年東歐國家社會主義成份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如下表:國 家工 業農 業商 業國民收入
阿爾巴尼亞988791894898b保加利亞991994994b b b b捷克斯洛伐克100699930b南斯拉夫100144‐760b波 蘭994108973728b羅馬尼亞861819999828b匈牙利973774984906b資料來源:《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統計數字》,《統計彙編》,1964年莫斯科版,
642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83、91、10、134頁。
在這幾年裡,東歐的工業化取得了顯著進步。
在40年代的10年裡,工業年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其中阿爾巴尼亞高達204%。但是各國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卻相差懸殊。
b僅以1960年鋼、電力的人均產量和肉的人均消費量說明之。
人均鋼產量:捷克斯洛伐克‐‐496公斤,波蘭‐‐224公斤,匈牙利‐‐189公斤,羅馬尼亞‐‐98公斤,南斯拉夫‐‐78公斤,保加利亞‐‐32公斤,阿爾巴尼亞‐‐0公斤。人均電力產量:捷克斯洛伐克‐‐1791千瓦時,波蘭‐‐987千瓦時;匈牙利‐‐763千瓦時,保加利亞‐‐492千瓦時,南斯拉夫‐‐484千瓦時,羅馬尼亞‐‐416千瓦時,阿爾巴尼亞‐‐124千瓦時。人均肉消費量:捷克斯洛伐克‐‐47公斤,匈牙利‐‐48公斤,波蘭‐‐43公斤,保加利亞‐‐3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