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1/3 頁)
『清會典』所載兵丁鳥槍,使用火繩發火,有瞄推裝置,帶搠杖(即推彈杆),用圓形鉛彈,槍長六尺一寸,重六斤。抬槍形制與鳥槍同,只是更大更重,重量從十二三斤至三十幾斤不等,其中較重的又叫抬炮。抬槍與抬炮並沒有嚴格的定義&ot;抬槍成式,長七尺五寸……木鞘長五尺,距鞘梢尺餘,鑿通一孔,上穿皮帶,一人將槍安於肩上,雙手勒定皮帶,又一人將槍尾託定,看準鉤發,可發三百餘步,吃藥三兩五錢,鉛子重五錢,可裝五發。&ot;有人指出,拉住槍管的行為,一定會影響射擊的準確性。
在鴉片戰爭之時(1840前後),清軍的基本作戰單位是百人哨,其中再分成10個小隊,用火器和刀箭的各佔一半。作戰時,第一線是20名抬槍手,第二線是30名火槍手,然後是50名持藤牌,挑刀,長矛,弓箭的哨隊兵。稱為鳥槍三疊陣。這是從明末一直沿用下來的陣法,是根據各兵所用武器殺傷能力,由遠而近排出來的。抬槍這個怪兵器,在19世紀初開始出現,因此有100年左右在中國部隊中屬於第一線武器。
1860年代時清軍使用抬槍作戰圖
來自ianheath的ariiefthe19thcentury:cha
1875年時,有記錄說在廣東製造局中,製造regton和spencer兩種後膛槍機的抬槍,口徑一寸(254公分),槍長6尺(192公尺)。
1895年3月兩江總督張之洞,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曾寫信給臺灣巡撫唐景崧,傳授他想出來的土造子母抬槍的尺寸和用法,其實就是用金屬管裝藥,用在後膛火藥槍中,每射擊一次,就換裝一個新的藥管。當時後膛連珠槍和子彈已經很普遍,他的意思是在軍械無法接濟時,不妨試一下他這個土造子母抬槍。在西方的報導中,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在廣東就有這種形式抬槍的記錄。裝填手攜帶數個藥管,輪番使用。這是一種很先進的設計,不用由槍口裝藥,可以快速的由後膛裝填,可惜並沒有繼續發展,進步到金屬全裝彈藥。
1895年12月7日,山東巡撫李秉衡,奏山東機器局製成堅利遠後膛抬槍,大端因之毛瑟,兼有比利時之渾堅,哈乞克斯之利捷,試放可及四里之遠。即名之為堅利遠後膛抬槍。1901年百日維新時,他又上奏,認為這抬槍又費錢,又費工料,而且沒什麼大用,應立即停造。
1896年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王文韶奏天津行營製造局製造抬槍片中說:該局製成邊機,中機二桿惟邊機太重,每杆在三十斤,中機改造邊機,其尺寸斤兩仍與中機一致。請飭該局按照此式製造邊機前門大式抬槍五百杆中機改造為邊機前門小式抬槍一千杆。這是屬於不同擊發方式的。(三十斤可比較於江南製造局的快利步槍重七斤二兩)。
繼任的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裕祿的片中說:天津行營製造局自行鑄造五六分口徑後膛力拂抬槍器具一副。自行鑄造五分口徑後膛力拂抬槍子彈器具一副。自行鑄造前膛抬槍器具一副。這是屬於後膛式的。
在中日在甲午戰爭之後,盛宣懷曾說:&ot;此次戰爭(甲午戰爭),惟抬槍制勝,金陵製造局所造後門抬槍能及遠,較快炮得力。&ot;他要求該局&ot;多多趕造。&ot;戰爭時,有一個外國人說到,他在在金陵製造局看到他們製造一把巨大的毛瑟抬槍,槍長275公尺,射程可達228公里,但是照門刻度只有548公尺。
另外據說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中還有一把是雷明頓(regton)的rollgblock式的。可見當時並無標準可言,隨各局各軍的喜好,自行其是,找一把步槍放大就是抬槍了。
1898年英人貝斯福(adiral插rle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