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武昌(第1/2 頁)
武昌城頭,漢軍的旗幟高高飄揚。早在幾日前,時空門剛剛出現在千年古城不久,洶湧而來的大漢帝國將士們便迅速將這座長江中游的重鎮拿下。 西漢那會,這座名城尚處於一片大澤中,周邊要麼是煙波浩渺,要麼是未開發的爛泥地。 饒是明末動亂元氣大傷,跨過仙門的將士們還是被後世武漢的繁華驚呆了。畢竟原始狀態的雲夢澤和人口鼎盛的大城對比著實強烈了些。 戰鬥過程沒有什麼值得細說的。畢竟,漢軍的器械雖然與清軍相比仍有不如,但好歹也算是同處鐵器時代。 羽林兒郎們手中的鋼刀可比秦軍的銅劍更加致命,而武昌府的清軍顯然比西安府的要差勁多了。 這些年湖廣地區一直是對陣明軍的前線,但是綠營兵的數量並不多,不過三萬多人,多是以前投誠的明軍改編而來。戰力嘛,肯定比有良好軍事傳統的陝北甘肅那邊招的兵差得多。 這麼大的地方,就這麼點兵力,當然不足以應對西南明軍的壓力,所以清政府抽調了八旗和北方綠營坐鎮。 去年三路進攻永曆政權,八旗兵和北方綠營大舉出動,順利打到了明軍的大本營雲南,這會兒已經攻克了昆明。 漢軍突然兵臨城下的時候,這些個北方精銳正在雲南的十萬大山裡打圈圈。 湖廣綠營中稍微能戰點的又都佈置在西邊,防備十三家從山溝溝裡竄出來,深處腹地的武昌府只有三千兵油子,根本就沒得打。 面對著潮水一般的敵軍,武昌綠營迅速跪倒躺平,改換門庭。 就這樣,漢軍如同武裝行軍一般,輕鬆拿下一血,並在稍後幾天內肅清了個別不開眼的抵抗勢力。 待局勢平穩後,急不可耐的皇帝陛下不顧武昌城內的艱苦條件,選擇了一家富戶作為自己的“行宮”,召開了在新位面的第一場御前會議。 正堂上,桑弘羊正在侃侃而談:“陛下,此次出兵,初戰甚是輕鬆,花費遠低於預期,而所得極為豐厚。如金銀之類貴重物品尚在其次,各種我大漢未有之新物件,才是最大的收穫。。。” 有漢一朝,金且不說,銀子只是作為貴重工藝品的原材料,並沒有作為貨幣流通,不是因為不值錢,而是產量實在太少。 而在大明,經過了大殖民時代的白銀持續流入後,銀子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玩意了。 桑弘羊估計,光靠著武昌府庫中的幾十萬兩銀子,便足以支撐前期的戰爭開銷。 這還是因為大批白銀流入導致貶值的原因,真要以漢帝國以前白銀的珍貴程度來計算,這麼多銀子換成糧食,可支撐大軍一兩年食用。 當然,這種一次性的收穫雖然讓人驚喜,但跟後來幾日瞭解到的更多資訊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衣食住行,兵事商事農事,方方面面都有更好的物件,尤其是在聽說了這邊的水稻畝產之後,劉徹更是欣喜若狂。 北方農作物的畝產一千多年來也有些增長,但不過數成而已,真正挑大頭的還是水稻,畝產增長了幾倍,這也為後來南方人口遠超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漢帝國主要農作物雖然還是粟米,稻穀還遠沒有後世六穀之首的地位,但這並不妨礙劉徹清晰地認識到其中的巨大利好。 有了這麼個神器在手,關東二百萬流民還不是小意思。自己再也不用擔心大漢會像秦國一般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轟然倒塌。 只需要數年時間,將這二百萬流民陸續遷移到新位面,便可徹底解決這個隱患。 至於為什麼不在漢朝位面開墾,嘿,西漢這會,南方大部分地方還沒有開發過,連長沙這等重鎮都是瘴癘之地,諸侯王一個接一個的病死,其餘偏僻地方就更別提了。 墾荒可是非常難的事情,不是想象中一把火燒過去就完事了。拔草,除石,碎土,挖渠,一個健壯漢子幾日也未必能清理出一平米的荒地。 與其費這個事,不如在新位面大展身手。一來,經歷了明末清初的戰亂後,湖廣地區的人口也下降了不少,有足夠的空地安置移民;二來,這邊都是熟地,便是荒廢了一二十年,復墾起來難度也遠小於新開荒;三來,有這邊經驗豐富的土著帶著,關東那些種慣了粟米的百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