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採風一(第1/2 頁)
百家現世的風暴迅速吹遍了各個位面。 秦漢唐明迅速行動起來,邀請諸子前往本國講學。 甚至連蒙元也摻和進來,許以顯爵高位,但求幾位大佬能推進下大元的文化事業。 唯有大清聖祖康熙大帝,聽到這個訊息差點吐血三升,當場原地昇天。 跟大元不開科舉的散漫統治方式不同,對於滿清來說,八旗和儒學是帝國的兩根支柱。 就是靠著尊儒的名頭,老愛家才最終在中原站穩腳跟。 但康熙很清楚,這個儒和孔子的“儒”完全是兩碼事。 所謂“入關後自有大儒為我辯經”,愛新覺羅家可以隨意挑選順眼的奴才,註解儒學經典,為大清正統尋找理論根基。 反正那孔廟裡的泥胎菩薩又不會跳出來反對。 而今孔仲尼從棺材板裡跳出來,滿清的法理正統完全不存在了,麻子哥能不急嗎? 但不管再怎麼暴跳如雷,該有的姿態是少不了的。 聖祖老人家硬著頭皮派出一支高規格使團,由八皇子親自帶隊,攜帶豐厚的禮品,浩浩蕩蕩趕往十七世紀的開封府,展示大清帝國對儒家至聖的敬意。 至於為什麼不是皇太子胤禛,因為這位四爺這會正在大秦國旅行。 身為使節,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乃是份內之事。 在面見始皇,表示了大清國願與秦國結成友邦的美好願景,並得到積極回應後,完成最重要出使任務的胤禛拉上了副使張廷玉,一同在咸陽附近採風。 路上皇太子憂心忡忡,隨行的張廷玉忍不住開口道:“太子殿下,可還在為孔聖之事發愁嗎?” 胤禛嘆了口氣:“又怎能不愁啊。我大清雖尊儒,但只怕是入不得聖人眼界。若是八弟使開封,被聖人所辱,傳回去,儒林都要動盪。” 以孔仲尼“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的政治態度,剃髮易服的大清使團會得到什麼待遇可想而知。 至聖先師這麼一定性,這大清國計程車紳們想揣著明白裝糊塗都不行。 張廷玉寬慰道:“太子殿下也無需太過憂慮。” “自仙門降世後,至聖之名亦是大不如前。” 可不是嘛,真神仙都出來了,你一個歷代帝王封出來的聖人又如何比得。 “且陛下既然位列天下七帝,那便是仙子對我大清國的認可。這才是最大的法理。” “至聖雖名動天下,若無仙子垂青,又何來這二世為人的機會?” “所以太子殿下,且放寬心,只管採風便是。” 這張廷玉說得倒也在理。天大地大,神仙最大。 仙子都認可俺們康熙大帝了,你孔丘算哪根蔥? 罷了罷了,先把眼下諸事料理好再說。 藍田,灞河邊上的水澆地,李有糧正在聽著大秦國新晉力田李有福同志的教誨。 二人雖然名字相近,但是卻沒有任何親屬關係。 或許原本的歷史上,李有福會繼續做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戶,辛勤耕作一輩子,攢足了積蓄買上幾畝地,做個半自耕農;而李有糧則在綠營混日子,興許趕上剿滅夔東十三家或是三藩之亂的陣仗,立下些功勞做個基層武官,當然,也可能就此埋骨哪個荒山野嶺。 仙門大開後,兩人的生活軌跡都偏離了原本的路線。 勸降炮甲有功的李有糧得了公士的爵位,分田一頃,宅一座;老牌莊稼把式李有福則承接了力田的職責,為小寨附近分到良田的爵士們講授種地的秘訣。 如今的小寨村早已不同往日,村中大姓被遷出大半,又從各地遷入許多人,整個村子再不復往日宗族大於天的情形。 法家主政嘛,對聚居的宗族是打心眼裡討厭。 這人一旦抱團,自然就容易形成一個利益集團,試圖抵制國家政令通行,為自己的小圈子謀利。 歷朝歷代皆如此,只是越往後越嚴重,到了明清直接躺平。 你愛咋地咋地,給朝廷交了稅,我管你怎麼折騰。 “這玉米可是個新鮮玩意,也就是打我爺爺那輩兒才開始有人種。” “栽玉米一定要注意,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播種的時候就這麼深就行。”李有福把半根手指頭插進地裡比劃著:“太深了,棒子結的小,太淺了,風一刮,全都完球了。” 提起自己擅長的農作物種植領域,李有福也一改平日裡的畏縮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