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第1/2 頁)
代國雖然稱國,但它的國家機構比同時代的慕容氏前燕要落後很多,基本上仍是一個部落聯盟。它的各級長官往往也就是各部的酋長,考慮本部落的利益自然要多於考慮代國的利益,一受重擊,各部很容易離散,這為它的滅亡埋下伏筆。
公元338年,拓跋珪的祖父拓跋什翼健成為了代王,為了引渡逃亡到慕容部的前代王拓跋紇那,防止紇那藉助燕軍捲土重來,他嚮慕容部攀親,而慕容部心在中原,也不願意樹敵西北,所以雙方一拍即合。什翼健先是迎娶了慕容皝的妹妹,後又娶了慕容皝的女兒,不過同時慕容皝也娶的他的哥哥拓跋翳槐的女兒。(所以什翼健既是慕容皝的叔岳丈,又是慕容皝的妹夫,還是慕容皝的女婿!有沒有頭大?)
慕容皝的這個叔岳丈兼妹夫兼女婿,雖然後來成了亡國之君,但決非無能之輩,《魏書》上說他&ldo;生而奇偉,寬仁大度,喜怒不形於色。&rdo;因為他曾在後趙當了一段時間的人質,對中原的制度有一定了解,所以坐穩寶座後,便對代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制,引入中原的政治制度,逐步取代部落酋長們的合議制,&ldo;始置百官,分掌眾職。&rdo;可算拓跋部走向大規模漢化的開端。而後,又營建盛樂新城為都,代王的王宮不再是大帳篷。
他的武略也不錯,公元343年,什翼健大敗代國常年以來的對頭,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虎,劉虎敗後氣急而死,其子劉務桓臣服於代國,此為代國建國以來的最大武功,什翼健把代國的國勢推到了頂峰。但好景不長,什翼健將很快被命運打得鼻青臉腫,因為一位風頭遠遠蓋過他的雄主‐‐正在凱歌高奏,一統北方的前秦天王苻堅,就要把注意力轉向大草原了。
公元359年,劉務桓的兒子劉衛辰繼任鐵弗部首領,他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物,時時想尋機脫離代國控制。數年後(具體是哪年,不同的史書記載矛盾),劉衛辰叛代,從河西走廊東北部東渡黃河,進入河套,也就是進入了前秦的勢力範圍,與匈奴人的另一部落首領曹轂聯合,騷擾前秦北部邊界。為此,苻堅親徵曹轂,同時以大將鄧羌討劉衛辰。劉衛辰不是鄧羌對手,被秦軍擒於木根山。當了俘虜的劉大首領只得率鐵弗部投降前秦,被苻堅封作夏陽公,成為前秦的北部屏藩。
什翼健得知劉衛辰叛降前秦,這就象本屬自已名下的資產,連招乎都不打就被鄰居接收了,自然極為憤怒。於是在公元365年、367年、374年三次徵討劉衛辰,常敗將軍劉衛辰又不是對手,鐵弗部損失慘重,被代軍&ldo;俘獲生口及馬牛羊數十萬頭。&rdo;但什翼健雖勝,終未能消滅或征服鐵弗部。
對於代國討伐鐵弗部的軍事行動,前秦也很不滿意。苻堅認為,打狗是需要看主人滴,就算劉衛辰再不是東西,那也已是我家養的,哪輪得到你來管教?代國前兩次攻鐵弗部時,前秦忙於其它戰場,騰不出手來,等到什翼健第三次攻劉衛辰時,前秦已滅亡了前燕、前涼,已到該教訓教訓目無尊長的代國的時候了!於是,到公元376年,前秦經充分準備後,三路出師,北征拓跋什翼健。北進的秦軍連敗代國的鮮卑白部、匈奴獨孤部,恰好什翼健病重,不能親自帶兵,便將代國的全部主力交給南部大人獨孤部首領劉庫仁指揮,抵抗秦軍。十一月,秦代兩國在石子嶺大戰,劉庫仁慘敗,什翼健被迫放棄盛樂,逃亡陰山以北。數月後被其庶長子拓跋寔君(或作拓跋實君)謀殺(另一說寔君縛父降秦),餘下部眾投降前秦,代國滅亡。
關於代國滅亡的情形,各史書的記載南轅北轍,如《宋書》說:拓跋開(即拓跋珪)其實是什翼健之子而非其孫,是他縛父降秦。但拓跋珪此時僅五歲,恐怕幹不了這樣的大事,且南北朝時代的史書,和今天韓國人拍的歷史劇差不多,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