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第1/2 頁)
道武殺降
在取得遠遠超出預期的大勝之後,年輕的魏主拓跋珪,開始為如何處理自己的勝利果實犯難。這五萬餘眾的燕軍俘虜,大多是追隨慕容垂南征北戰多年的老兵,不會輕易為別人所用。他雖然從這些俘虜中找到幾個可以留用的人,如代郡太守賈閏、賈閏的堂弟驃騎長史昌黎太守賈彝、太史郎晁崇等,但要把這批人全部收編為自己屬下,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據說,拓跋珪最初的打算,是發給這些俘虜衣服和糧食,將他們遣送回國歸家了事,但這個想法遭到了屬下中部大人王建的反對。王建,是北魏的外戚,出身廣寧的烏桓豪門,拓跋珪的曾祖母,也就是拓跋什翼鍵的母親,是他的祖姑母,從輩分上說,他是拓跋珪的表舅。王建的父親和王建本人,都迎娶拓跋家的女兒為妻,所以又是連續兩代的附馬爺。因為這層複雜的親威關係,在北魏立國之初,他便任外朝大人,與和跋等十三人共參軍國大事,並曾任全權代表出使過後燕,在北魏統治集團內部,也算得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歷史上出現過好幾個叫王建的大人物,這位是其中最讓人不齒的一個。)
中部大人的諫言,說得非常實在:&ldo;後燕本是個強盛的大國,今以傾國之兵來入侵,我們贏得這次勝利是頗為僥倖的事。抓獲的這些敵兵,最好全部殺掉,那樣燕國就會元氣大傷,將來我們再與之交戰就容易得多了!再說,世上也沒有抓獲強盜,又把他們放了的道理。&rdo;意思也很明確:如果放掉了這些人,那麼這一仗對後燕的損害就不算太大了,如果讓損失不大的後燕再發動一次北伐,我們不一定還會有這次的好運氣!
拓跋珪聽了王建此言,起初表示不同意:&ldo;如果按照王建說得去做,恐怕將來南方人都會仇視我們,斷絕了他們的向化之心,不是懷柔遠人的做法,而且這也不是弔民伐罪的仁義之師該做的事啊!&rdo;但北魏諸將大都支援王建的看法,&ldo;鹹以(王)建言為然,&rdo;拓跋珪最終不得以而從之。
不過,拓跋珪在這件事上的表現,很可能被《魏書》美化過了,一來拓跋珪其人的行事,一向心狠手毒,他的初衷似不會仁義至此;二來此時說什麼&ldo;吾恐後南人創乂,絕其向化之心&rdo;之類的話,似嫌過早,此時慕容垂還活著,拓跋珪首先要操心的事,還不是如何去懷柔遠人,而是如何避免成為遠人的懷柔物件。
但不管拓跋珪心裡是怎麼想的,他下達的命令是明確的。在他的一聲令下之後,十六國時代最大規模的一次殺降事件發生了,五萬餘燕軍全部被坑殺於參合陂。很快,恐懼地驚呼、憤怒地斥罵、絕望地哭喊,都隨著五萬多個生靈一起,消失在濕冷的泥土之下,只餘下一些不散的冤魂,仍在參合陂的山嶺草木間遊蕩……
參合殺降是拓跋珪一生行事中最大的一次罪惡,對北魏來說,這次事件有利有弊,其是對是錯實難用一言定論。身處當時,他的這種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並不可以原諒。
慕容寶逃回中山,才知道父親原來還沒死。而慕容垂也總算得知了參合陂慘敗的情況,弄清楚了拓跋珪並不是自己原以為的那個無需太在意的小毛孩子,此刻他的痛心與悔恨不言而喻,但世上並無後悔藥!
由於自己在戰略上的短視與誤判,更由於太子在軍事上的無能與輕敵,現在慕容垂要面對的已經不是如何給太子樹立威望的問題,而是,此戰之後已成後燕巨大威脅的北魏,現在該如何去對付?
更讓人失望的,是太子慕容寶的表現,這位太子爺很快在自己臉皮的厚度方面,展示出了過人的造詣:大敗之後,看不到他對他的過失有什麼悔過的表示,還恬不知恥地向父親要兵要將,請求再次統率大軍進攻北魏。慕容垂就算再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