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第1/2 頁)
每兩銀價由1100-1400文上漲到1800-2000文,這是第三個&ot;銀貴錢賤&ot;時期(註:王宏斌著《晚清貨幣比價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2-5頁。)。
銀錢比價的這種反覆無常的大幅度波動,給社會經濟,尤其是政府財政收支及管理帶來了諸多不便和嚴重危害。
首先,減少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這可以從兩點來認識:一是銀兩與制錢的比價無規律的波動影響了對商業貿易的發展,政府在工商業方面的稅收,自然會因工商業的萎縮而受損;二是幣制過於複雜,又增加了稅收上的困難。按照清制:民間交易使用制錢,政府收支使用銀兩。由於銀錢比價長期波動,給政府的稅收和民間的交易帶來諸多不便。當銀貴時,稅吏們命令商民交銀,錢貴時則勒令納錢,納銀時有火耗、平餘、解費等額外名目,納錢時又不按市價折收,任意壓低,從中漁利。因此,過於繁瑣的額外負擔,一方面促使商民逃稅抗糧,縮小了政府的納稅範圍,另一方面又為不法官吏提供了營私舞弊的機會,直接或間接地減少了政府收入。
其次,加重了財務行政的執行難度。自清初起,清政府一直被制錢的種種問題所困擾。錢貴、錢賤、私鑄、私銷及銅荒,每一問題都對清政府的財政和幣制構成嚴重威脅。鴉片戰爭前後,戶部又為銀貴錢賤、白銀外流而勞神苦思,窮於應付,鹹同年間為彌補財政之不足,被迫實行以鑄大錢、發票鈔為內容的通貨膨脹政策,其結果不僅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財政經濟危機,反而導致物價猛漲、生產萎縮、金融秩序大亂。到了光緒年間,國際市場上金價暴漲,銀價日跌,清政府在外債、外貿等方面倍受損失。在金融市場過於複雜混亂的情況下,各級財務部門的大小官員,一方面對各地銀錢收支數額及執行中央規定稅率的實際情況缺乏全面瞭解,一方面又因幣制管理的鬆弛混亂而殫精竭慮。各級財政部門的具體職能和實際作用,無形之中大為降低。
總之,貨幣鑄發權不統一、貨幣流通的混亂以及銀錢比價的長期波動,極大地困擾了清政府金融管理職能的正常發揮,由此而引起的金融市場和金融管理的紊亂,已逐漸構成了對整個社會經濟,尤其是對財政管理的巨大威脅,急待進行全面而又徹底的改革。
第二卷 光華維新 第六十章 直掛雲帆濟滄海(三)
(更新時間:2005-7-28 7:39:00 本章字數:2857)
幣制改革的具體措施有:
(一)確立中華帝國國家銀行發行的紙幣為主幣。該紙幣稱為中國幣。
截止光緒以前,清政府從未建立明確的主幣單位。因為以往歷屆政府均實行多種貨幣(如銅錢、金銀、紙幣等)同時並用的政策,並無主幣、輔幣之分。光緒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擴大,建立一種長期穩定、使用方便,可與其他貨幣進行交換的主幣單位的客觀要求,逐漸被提上日程。1889年廣東造幣廠採用機器,試鑄七錢二分重量的銀元獲得成功。1894年湖北造幣廠又開鑄了與廣東銀元大小重量相同的銀元(註:《清德宗實錄》卷二百四十,4頁。)。兩廠所鑄銀元因式樣美觀、成色劃一,
故深受商民們的歡迎。其他省份看到廣東、湖北兩地所鑄銀元不僅能行銷於市場,而且還可以獲利,也紛紛購機仿鑄。其結果,一方面使市場上銀元數量大增,另一方面又使本來就很複雜的貨幣單位更加混亂,即重量成色不一,市價高低不同。對此,清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各地任意鑄造銀元,但收效甚微(註:劉錦藻纂《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二十一,考七七一四。)。
建立中華帝國國家銀行以後,規定禁止金、銀等貴金屬,銀元、銅錢、其他型別的紙幣在市面流通,由國家銀行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