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第1/2 頁)
對於這樣忠心耿耿的人,金宰闐當然是要重用的啦。
其實,早在慈禧太后死去的第二天,金宰闐就向中國駐日本公使館、日本各報館,拍發了一道電報,召康有為、梁啟超回國,其文雲:
大清帝國駐日本國公使,日本國各報館,康有為、梁啟超二先生電。朕自即位以來,夙興夜寐、宵衣旰食,未嘗忘祖宗社稷也。康、梁二先生,朕之故友,朕未敢忘也。今大局初定,百廢待興,朕思古之伊尹、傅說而不可得,願以卿相之位以待二位先生。願二位先生念及舊誼,早日歸國,以助朕躬。
康有為、梁啟超等的就是這一天。接到電報後欣喜欲狂,當即吟哦杜甫的詩作《聞官軍收河南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捲詩書喜若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至洛陽。馬上回電,其中約莫是些&ldo;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do;之類的話,也毋庸贅述。反正是康有為、梁啟超二人是收拾行裝,準備回國了。不想就在此時,發生了一件意外,使康有為、梁啟超二人的歸期,又晚了好些天。
原來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保皇黨,其宗旨在於保光緒、倡導立憲,與孫中山的同盟會可以說是爭鋒相對。於是兩方在東京一帶報館,展開論戰。梁啟超在日本重建改良派的宣傳陣地,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1898年12月)創辦《清議報》,前後歷時三年,共出100冊;二十八年又創辦《新民叢報》,歷時近六年,共刊行96號。康有為有一好友,名喚楊度,乃是保皇黨中翹楚。他鼓吹君主立憲,張皇帝政,尤為賣力。你想日本國裡面,是革命黨人聚集的地方,他們統統反對皇帝,自然反對楊度,當下有革命黨少年,尋至楊度寓所,贈他兩粒衛生丸,一丸及胸,一丸及腹。幸虧楊度躲閃得快,只傷及面板,未及要害,還算保得住性命。
卻說這位楊度,也是非同小可。他是湖南湘潭人,字皙子,號虎公,生於光緒元年(1875年),年少時曾參加公車上書,年輕時師從國學大師壬秋老人習帝王之術。壬秋老人即是湖南名士王闓運,王闓運曾經對出過&ldo;欠食飲泉,白水豈能度日&rdo;這樣的絕對(他的下聯是:麻石磨粉,分米庶可充飢),寫過一首《圓明園詞》,時人比之為白樂天的《長恨歌》。後來楊度又醉心於新學,上了湖南師範,但在場屋之中,卻屢戰屢敗。到了1903年,清政府於苟延殘喘之餘,也想別開生面,在&ldo;保和殿&rdo;新開御試&ldo;經濟特科&rdo;,楊度是第一批考生。榜發後,後來成為北洋政府財長的梁士詒被取為一等一名,懂新學的楊度中了一等第二名。意想不到的是,有人向西太后進讒言,把梁士詒這個名字說成是&ldo;梁頭康尾&rdo;(梁啟超的&ldo;梁&rdo;字,康有為字祖詒的&ldo;詒&rdo;字)。於是,這幫子新式科舉人物均沾上了&ldo;康梁餘黨&rdo;的嫌疑,正是為老佛爺所切齒痛恨的。眼看博取到手的功名,轉瞬即失,楊度懊喪不已,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留學日本謀求救國之道,充任駐日留學生聯合會的副會長,與楊篤生等創刊《遊學編譯》,在1905年,清政府為了挽救危亡,迫不得已準備立憲,派載澤、端方等&ldo;五大臣&rdo;出洋考察憲政。他們到歐、美、日本走了一趟,回國後也是糊裡糊塗,摸不著頭腦,被時人戲稱為&ldo;出洋看洋畫&rdo;。而楊度除了日本外,哪裡也沒去,卻被請來捉刀代筆,為這五大臣的出國考察寫出考察報告‐‐《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式》。楊度為出洋考察憲政的&ldo;五大臣&rdo;寫考察報告,並因此得名。清政府有關&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