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第1/2 頁)
李宗仁、白崇禧雖與蔣為敵多年,但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義無反顧地順應民意,響應中央號召,共赴國難,不失為血性十足的堂堂漢子。日後,白崇禧身為中國軍副參謀總長,為中國抗戰勝利立下汗馬功勞;李宗仁臺兒莊痛殲日軍精銳上萬人,轟動中外,更是名垂抗日青史。
與李宗仁、白崇禧一樣,四川的劉湘、雲南的龍雲、青寧二馬等一批地方軍將領,也在古老的中國面臨多災多難的困境時,毅然停止了分裂,停止了國內的廝殺,主動通電全國,請纓抗戰。這種舉國一致的效果,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國家在被外敵欺壓凌辱了上百年後鬱積在胸膛裡的憤怒和覺醒的總爆發。蔣介石也被這沖天的烈焰震呆了,此刻,他更理解了一句至理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蔣介石更堅定了全面抗戰的信心。
8月8日,蔣介石在南京發表《再告抗戰全軍將士書》,聲稱:&ldo;此次日軍大興入寇,卑劣詐騙,巧取我平津,焚燒殺掠,蹂躪我同胞,天津化為灰燼,北平淪為倭巢,此誠我民族莫大之奇恥,亦中國歷史未有之巨變。為此,全軍將士要樹立五點精神:一、犧牲到底的決心;二、最後勝利之自信;三、運用智慧機動應付;四、軍民團結親愛精誠;五、堅守陣地有進無退。&rdo;
蔣介石下定了抗戰決心,就決不能繞過陝北,繞過中共和紅軍。
自1935年開始,中國共產黨便多次向全國發出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兩年多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正義吶喊喚醒了沉睡的國人,從普通百姓到全國各界知名人士,從南京軍政當局到國民黨軍的各級官佐,贊成和擁護中共主張的人越來越多。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已在全國掀起了一股鋪天蓋地的歷史洪流。西安事變,蔣介石便險些被這股難以遏制的洪流沖人歷史的陰溝。這一次他被驚醒了。
從蔣介石自身統治來說,他自然希望紅軍能像中國各地的軍閥一樣,在其遠交近攻和強大的政治、軍事壓力下土崩瓦解。但多年追剿的結果,紅軍未滅,日本人卻乘機一步步闖入中國的後院。日本人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這種中國內戰的狀況能持續下去,中國始終處於分裂的狀態,因而屢屢逼迫南京國民政府與他們簽定共同防共條約。
東京和日本天皇最怕的就是中國國內重新結成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出現中國全國抗戰的局面。蔣介石也深知這其中的道理,因而在日本大舉侵略中國的最後關頭,在蔣介石對日本人產生了切膚的痛恨後,他自然想到了要與中共和紅軍攜起手來。此外,蔣介石生性私心極重,他不可能眼看著自己的軍隊與日本軍在戰場上你死我活地廝殺而仍由中共和紅軍在陝北坐山觀虎鬥,他要把紅軍拉上戰車。
事實上,早在1935年冬天,蔣介石就曾有過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意思。當年11月,國民黨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會上,蔣介石第一次丟擲了&ldo;最後關頭&rdo;的觀點,決定了&ldo;犧牲&rdo;以&ldo;不侵犯主權為限度&rdo;,&ldo;否則即當聽命黨國,下最後之決心(抗日)&rdo;。國民黨的政策開始發生了變化。
但這時蔣介石建立統一戰線的意思是以&ldo;收編&rdo;紅軍的方法,以&ldo;政治手段來解決&rdo;共產黨,這對堅持獨立自主的中共來說自然是無法接受的。但蔣介石並未死心,他透過蘇聯駐華大使轉請史達林出面,勸說紅軍承認國民黨的中央政府,同時派出要員赴莫斯科與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和主要代表潘漢年,就國共合作抗日談判問題進行了接洽。
毛澤東對蔣介石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主張自然是支援的。
1936年年初,中共代表周小舟、呂振羽等銜陝北中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