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第1/2 頁)
不知是怕日本人不理解,還是藉機對日本人提出警告,表明自己決不屈服的立場,他接著又指出:&ldo;這4點立場,是弱國外交的最低限度。&rdo;
&ldo;如果對方猶能設身處地為東方民族作一個遠大的打算,不想促成兩國關係達到&l;最後關頭&r;,不願造成中日兩國世代永遠的仇恨,對於我們這最低限度之立場,應該不至於漠視。&rdo;
&ldo;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rdo;如果日本政府不考慮以上四項要求,留給他的,就只有抗戰一途。
但受軍部左右的日本近衛首相,非但沒有表現出其家族對中國的友誼,而且辜負了日本萬民希望他的政府能制約軍部的重託。
從事件一開始,他就完全懾服於軍部的高壓,公然倒向了軍部一邊。近衛1月前上臺組閣時留給人們的清新超脫之感,一夜間便被日軍軍刀的血腥氣沖得無影無蹤。
就在蔣介石17日發表講話的同一天,日本政府向中國外交部送交一份照會,公然指責中國政府在自己的國土上調兵遣將,形成對日本的挑釁。
不但如此,甚至還要南京中央政府&ldo;對於華北地方當局解決條件之實行,勿予妨礙&rdo;,嚴然以宗主國自居。
事已至此,蔣介石自然無法再抱任何幻想,遂命將此照會由外交部駁回。同時,日本駐華武官喜多誠一到軍政部見何應欽,又對何公然進行威逼,威脅說中國派軍進駐保定、石家莊,日本政府不能漠視;如果中國軍隊不從這些地區撤走,必然引起中日全面軍事衝突。並說此乃日本政府對中國表示的最後友誼,並非威脅。
對於日方的要求,何應欽當即予以駁回,說:&ldo;中國軍隊之移動,全系出於自衛。……事態擴大與否,在日方,不在中國。&rdo;日本武官楊言:&ldo;日本對此非常時局,已有重大決議&rdo;,不打自招地道出其侵華野心。
7月19r蔣介石再次於日記中表示了抗戰的決心:&ldo;書告既發,祗有一意應戰。不再作迴旋之餘想矣。&rdo;痛苦幾年,痛定思痛,蔣介石終於最後下定了進行全面抗戰的決心。
蔣介石這次是鐵了心要抗戰了。
如果說昔日東北三省的淪陷他採取了&ldo;不抵抗&rdo;政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話,今日日本人把戰火燃向華北,燃向關內,就決不再是華北的問題。
如果再不抗戰,就要亡國,南京就要成為今日的東北和華北,蔣介石苦心經營數十載的南京中央政府就要倒臺或成為日本的傀儡,對此,蔣介石無論從個人或民族觀念考慮,都是至死難以接受的。
就蔣本人來說,不少史學家認為他從小就孤傲、倔強,從來不願受人管束,今日又貴為一國至尊,要他對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稱臣納貢,他如何能接受呢?!加之他對中華民族古老文化和豐富淵深典籍的頂禮膜拜和堅深信仰,使其更具有東方文化中心的優越感;在蔣看來,泱泱文化古國,焉能臣服倭寇!他曾對斯諾說:&ldo;我國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留給我們的歷史上的責任。&rdo;
美國記者白修德在日後談及對蔣的印象時,稱:&ldo;他(指蔣)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儘管表面上的尊嚴被瘟疫,災荒,侵略和殘忍行為蕩滌殆盡;儘管古老的文化被嶄新的革命理論所窒息,但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裡面,一直隱藏著一種過分的民族優越感。這種優越感遺傳所致,什麼東西也不能把它剔除掉。蔣介石具體體現了這種梗著脖頸的中國人的傲氣。&rdo;
梗著脖頸的蔣介石為著自己的統治可能失掉一時的傲氣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