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1/2 頁)
早在1935年夏秋之際,蔣介石曾致電冀察政務委員會,要求派一要員赴廬山匯報華北形勢。宋哲元接電後,指派29軍的第二號人物、副軍長秦德純秘密南下赴廬山,一方面報告華北形勢,同時向中央面請機宜。
廬山上,蔣介石在琢磨&ldo;剿共&rdo;的同時,也沒忽視中國的最大勁敵日本人。聽完秦德純的匯報後,蔣介石詭秘地對他指示道:&ldo;日本乃實行侵略政策之國家,其侵略目標,現在華北。但我國統一未久,國防準備尚未完成,未便即時與日本全面作戰,因此擬將維持華北責任,交由宋明軒(宋哲元字)軍長負責。務須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國防。將來宋軍長在北方維持的時間越久,即對國家之貢獻愈大。只要在不妨礙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之大原則下,妥密應付,中央定予支援。此事僅可密告宋軍長,勿向任何人道及為要。&rdo;
秦德純滿腹狐疑地下了廬山。蔣介石的這番指承,他沒敢做記錄,但他已熟記在心。回到北平,他把面見蔣介石的前前後後向宋哲元做了報告。
這一天起,宋哲元便開始在矛盾、痛苦的感情生涯中苦苦掙扎。一方面,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中國軍人,他和他的29軍官兵從感情上是愛國讎日的,長城抗戰,便使他這種感情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與日軍&ldo;和平相處&rdo;,表面親善,顯然這裡面有公的、私的兩方面內容。
從官面上說,1937年前,蔣介石先是忙於&ldo;剿共&rdo;,後又忙於進行抗戰準備,迫切需要時間,需要有人先與日本人虛意周旋、穩住日軍,因而指示他凡遇日軍挑釁,多退讓,不輕言抵抗。在很多方面可以說是因為中央的這個指示,使日軍在華北得寸進尺,日益囂張。但從私的角度說,宋哲元心裡還有本小帳。
宋哲元是西北軍舊部,馮玉祥的老部下。馮玉祥幾次倒蔣,與蔣介石&ldo;拔刀相見&rdo;,蔣介石不可能無動於衷。但蔣介石的政治伎倆,當時的高層軍官都清楚,馮玉樣倒蔣,蔣介石絕不會殺馮玉樣本人,那樣做目標太大。但馮玉樣的舊部,作為馮玉祥倒蔣的資本,卻跑不了。蔣介石為一件事會記上10年,只要時機一到,是定要收拾這些非蔣嫡系不可。1935年6月,蔣介石找了個藉口兔去了宋哲元察哈爾省主席的職務,就再次給宋哲元上了活生生的一課。難堪和怨忿中,宋哲元開始與日軍接觸,想挾日人以自重,窺探時機擴充自己的實力。
說到底,宋哲元不願丟掉西北軍經營多年才建立起來的華北地盤,更不願惹惱了日本人或南京政府,丟掉軍隊老本。
作為舊中國的軍人,宋哲元仍未脫掉舊軍閥的陋習。軍隊、地盤是他的命根子,是他安身立命的資本。為這一切,他艱難地在兩個利益根本對立的對手中周旋著,應付著。為此,他既要混跡於日本人中,多少背幾句&ldo;漢奸&rdo;的罵名,也要代表中國政府與日本人對抗一陣,被日本人罵為&ldo;不重情義&rdo;的滑頭。
從心裡說,宋哲元在與日本人交往中,一直把握著分寸。
他既不願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更不願讓國人罵他是漢奸、賣國賊。
當年,北平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後,有人別有用心地慫恿宋哲元的弟弟勸其像蔣介石、張作霖那樣,發行&ldo;宋委員長就職紀念郵票&rdo;。宋哲元一聽,大為惱火,聲色俱厲地對弟弟說:&ldo;冀察是地方政權,受中央政府節制,怎能濫發個人紀念郵票,給世人說我宋某割據一方,破壞統一!……中央命我盡力折衝,爭取3年時間,使政府做好抗戰準備,我才奉命出來幹這挨罵的差事!並以不喪權,不辱國,不說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