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1/2 頁)
韓岡把酒碗放下,碗內的濁酒漸漸定下,而酒糟便沉到了碗底:「你看,只要水流輕緩起來,水中的沙土自然便沉澱下去了。欲治黃河水,先治黃河沙。欲治黃河沙,則得先從沙土來源著手。否則任憑你堆高河堤,掘深河底,也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的應急手段,決堤改道也是或遲或早的事情。」
「韓兄說的正是。」聽得韓岡說得通透,王厚不自覺地喝了口寡淡無味的濁酒,嘆道,「慶曆八年【西元1048年】六月,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陽縣】決口,改往北流,直入渤海。朝堂的相公們為了是填塞決口,還是順勢將河水導往北流,鬧了幾年也沒見分曉,後來勉強行事,也沒成功。到了嘉祐五年【西元1060年】,大名府魏縣第六埽決堤,分出一條支流,由篤馬河向東入海。黃河經由東流與原來的北流同時入海,號為二股河。黃河一分為二,是堵是疏,還是任其流淌,從仁宗朝吵到了現在。富、韓、文幾位相公,沒少在廷上爭辯過。還有梁山泊!八百里水面又由何而來?還不是後晉開元元年【西元944年】黃河在滑州決口,水淹曹、單、濮、鄆諸州,洪水積蓄在鉅野,鉅野澤才變成了梁山泊。」
「聽說幾個月前,黃河好像又改道了?」趙隆插話問道。
「沒錯。就在八月,北流填塞失敗,許家港河決。水泛大名、恩、德、滄、永靜五軍州。淹死軍民數以萬計。」王厚長長嘆了一聲,「為了這條河,不知費了多少錢,也不知死了多少人,但終究無法根治。」
韓岡低頭抿了一口酒。只看王厚這一段議論,絕對是在河防上下了苦功。韓岡自知在黃河水利等細節上,他是肯定不如深有研究的王厚。不能再往細處談,韓岡把話題拉回到自己擅長的水土流失上:「這就是泥沙過多的危害所在,南方雨水十倍於北方,而長江水勢自是遠過黃河,為何長江少有決堤?還不是長江沙少,黃河沙多的緣故。砍了太多樹木,山上沒有草木固土,雨水一來便會泥沙俱下。看看涇水之清,再比一比渭水之濁,是何故方有涇渭分明之語?」
「涇原樹多,可以固土,而渭河自伏羌往上,全是光山。」王舜臣搶答道,韓岡說得深入淺出,他也能聽得懂,想得透。
「說得好!」王厚抬手敬了王舜臣一碗酒。王舜臣哈哈一笑,很灑脫地接下了飲了。
「王軍將雖然年輕,卻在關西走得多了,各地地理瞭解得不少!武藝也是過人一等,連珠箭術更是一絕。」韓岡拍著王舜臣的肩膀,向王厚介紹了一下,幾句話便讓王舜臣感激涕零。
屋中三人越聽越是入神,此時少有人能把黃河水患從根源處說得如此明白。韓岡說得一時興起,一把掃開桌面的雜物,用手指蘸著酒水,就在光桌上點畫起來。先一筆畫出了一個尾部上拖的「幾」字形。韓岡指著道:「這就是黃河!」
穿越千年,真正有用的是什麼?是對江山地理的認識!——至少對韓岡現在來說,的確如此。
一本千年後只值十幾塊錢的地圖冊,放到千年之前,莫說千金,萬金亦可換。那可是動員了千百萬人次的測繪工程和各種先進儀器所繪製出來的地圖,不是等閒可比。
韓岡歷史並不好,對日後的歷史細節發展懵然無知,但他對於地理學上的認識卻十分的出色。加上他的口才,就算千年的時間,導致對地名的瞭解有所偏差,可要蒙過王厚這毛頭小子,卻是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
單是這一筆「幾」字,就已經讓王厚更加佩服韓岡。不看過大量的地學書籍,並仔細推演過江山地理,這世上有幾個知道大江黃河流向的?世所流傳的《水經注》上,可從沒天下輿圖這一頁。王厚能瞭解到黃河、長江的大致走向,還是沾了父親王韶的光,從渭州知州兼涇原路經略使的蔡挺那裡,見識過複製自崇政殿中張掛的天下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