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2 頁)
三桂等 人回到錦州距他們出發已有月餘時間,此時的錦州城在趙率教的建設下已初具規模。
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即關寧防線和寧綿防線。關寧防線由袁崇煥親自監工,先後修建榆關、前屯、中後、中右四城。寧錦防線,因在寧遠之戰前,或被後撤的明遼軍所自毀,或被敗退的後金軍所焚毀,只見頹垣剩棟,白骨累累。趙率教至錦州後馬上率軍民開始整修城池,要在這關外遼西走廊上,形成縱深400裡,以寧遠為中堅,榆關為後盾,錦州為前鋒,其間中前、前屯、中後、中右、中左、右屯、大淩河、小淩河諸城串連的軍事防禦體系,遏制後金軍南進,保衛遼西,駐防寧遠,御守關門,以固京師。
袁崇煥又將年邁母親和妻子從南國接到危地寧遠,趙率教也把自己的妻兒遷來居住。他們誓言:&ldo;土地破,則家與之俱亡!&rdo;其他眾將責受命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信守不渝,死生與共。
同時為加強戰力,袁崇煥幾次上書言道:&ldo;南兵脆弱,西兵善逃,遠求難致之兵,當以遼人守遼土。&rdo;並奏請以新募遼兵取代部分調兵,養遼人守遼地。經朝廷批准,裁汰調募冗兵4000餘員,以遼民精壯者補充。原本各地調軍官疲兵猾,困擾遼軍多年,朝廷內外,未得良策。袁崇煥上述辦法,終破舊弊。
袁崇煥又將關上與關外、南兵與北兵、招募與家丁等混亂編制,核實為92231員名,分戰兵與守兵‐‐戰兵為機動作戰部隊,分為步營、騎營、鋒營、勁營、水營,含步兵、騎兵、車兵、水兵等兵種;守兵為戍城守堡部隊,按其所戍城堡大小,分為屯守、馬援、臺烽等不同編制;另有鎮軍、驛騾、撥馬,以警衛、驛傳和哨探。同時奏請添置火炮,整修器械,查盔甲,點守具,使遼軍武器裝備,得到極大改善。
為解決糧餉問題,袁崇煥籌措糧餉,安置流民,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在遼東之地大力開展屯田。並將屯田、御守、爭戰相結合,使民安、兵強、鎮富相聯絡,從而促進了關寧錦防線的重建及其強固。
又加強與蒙古諸部聯絡,對察哈爾林丹汗與哈喇慎36家,賞酒食,頒額賞,進行籠絡,聯手蒙古,對受後金攻逼紛投明邊的漠南蒙古內喀爾喀部民,給以安置。他利用矛盾,後金滅葉赫,葉赫貝勒金臺石的孫女是林丹汗的蘇泰汗後,以此聯蒙抗金。
袁崇煥重建關寧錦防線,以精明之指揮,堅固之城池,勇勁之軍旅,有效之屯田,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之戰略,憑城用炮、以炮護城之戰術‐‐關寧錦防線在寧錦激戰中,成為堅不可摧的長城。
寧遠鏖戰結束之日,便是寧錦激戰準備之始。袁崇煥在重建關寧錦防線、準備未來大戰之時,皇太極也在進行戰爭準備。因努爾哈赤突然病逝,後金內部矛盾已經達到一個頂峰,皇太極雖暫接汗位,可他卻命令不動大貝勒代善和二貝勒阿敏,至於莽古爾泰因連受三桂打擊,已不再過問政事,每日只知苦練馬上本領,只等將來與明軍再戰,贏回顏面。正白旗在武理堪的率領下已被皇太把持。
皇太極本想利用與明軍停戰階段徵撫右翼漠南蒙古和左翼朝鮮,免除後患,卻遭到三大貝勒及朝中眾臣以為大汗報仇為緊所反對,不過這卻只是檯面上的理由,實際上卻是代善和阿敏看蒙古和朝鮮實力較弱,怕皇太極在征伐過程中命自己分兵進攻,他卻坐享其成,自己折損了實力,卻只便宜了皇太極。
而與明軍作戰,雙方則勢均力敵,後金勢必起全國之力方能與之匹敵,他皇太極也必須親自披掛上陣,此戰若是勝了固然欣喜,皇太極與明軍也必將兩傷,自己在朝中說話的聲音也可以大上許多。就是敗了也無所謂,只要自己看形勢不妙儲存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