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第1/2 頁)
過了半響,朱由檢才抬起頭,道:&ldo;你到底有何考慮,一併說出來。&rdo;
朱尋採面對崇禎不敢再買官子,道:&ldo;啟稟萬歲,如今陝西匪事甚大,僅靠地方官府怕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平息叛亂,若是其他各地見我朝不能迅速平亂,必然效仿,到時這天下可就真得要大亂了。而縱觀朝堂之上,因那魏奸暗中控制朝堂十餘年,只知提拔親信,不知人才為何物,雖有老臣官復原職,可必竟已年老力窮,無力擔當,只有吳三桂還算得上是得力,若由他領率軍進剿,必會旗開得勝。&rdo;
朱由檢聽後,久久不語,最終才道:&ldo;去年這吳三桂在助我登基時便立下大功,他以十六之齡便已是當朝從二品武將,我已是不敢再升其職,最後只好讓他吳家、祖家三人同日封侯,才算封住了天下幽幽眾口,此次若再派他去陝西剿匪,以他的本事,及手下官兵的驃捍,再立大功絕非難事,到時我如何封賞?他若是五六十歲也還好說,就算封公也無所謂,可最重要的他實在是太年輕了,若不到二十便封為二品大員,難保他不生異心,加上他吳、祖兩家勢力,就算將來自立為王,也決非不可能的事。唉,你是不知,當日攻打午門時,我這個王爺說了半天他的手下竟是一動不動,反而是他僅是一句話,那近萬官兵便個個不畏生死,為其效力,如此人物怎能不讓人心寒?&rdo;這番話可以說已經藏在朱由檢心中很久了,可一直無人述說,今日對朱尋採個這族兄終於是一吐為快,也不怕朱尋採洩密,必竟他還是朱氏子孫,一切當然要以皇族利益為重。
不想朱尋採聽了此話不急反笑,道:&ldo;萬歲,這吳三桂的種種臣早就有所耳聞,何況他畢竟還在我神機營中,臣對其也是知之甚詳,知其有勇有謀,部下又肯效死力,萬歲擔憂不無道理,可此次派其至陝西剿匪卻正是有利契機,恰好可以將萬歲的擔憂化為飛灰。&rdo;
朱由檢一聽,急道:&ldo;此話怎講?&rdo;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六章 陝西大亂(二)
朱尋採聽朱由檢相詢,笑道:&ldo;萬歲,您所擔心的不過是這吳三桂若再立戰功對其封無所封,賞無所賞,怕他日後勢力暴長,反客為主,威脅我大明江山。不過微臣認為,他官封得再大還有萬歲您大嗎?若是手下無直系兵卒,這天下人憑什麼聽他的?他又憑什麼造反?此次派他剿匪,我們卻不可再派援軍,只令他率本部而去。想來他如今手下不及萬人,而陝西卻有十萬盜匪,就算他吳三桂本事再大,他的這些部下也不可能無一傷亡,就算勝也只能是慘勝。如是敗了則可藉機將其官降三品。若是陝西這十萬盜匪還不能將他的部下傷亡怠盡,我們便讓他到天下各處繼續剿匪,直他只剩他一個為止,到時就算封他個一品武將的虛位又如何?我們卻不給他任何實權,直到再有戰事再將其請出,到時他吳三桂不過是萬歲手上一枚棋子,您讓他如何,他便只能如何。&rdo;
&ldo;好毒的借刀殺人之計。不過正合朕意。&rdo;朱由檢聽後,原本的一臉烏雲終於雲開霧散,笑得好不得意,當下令人傳旨,讓那些在朝上苦思計謀的朝臣們都散了。
不過吳三桂又豈是易於之輩。當令其出征的聖旨傳到三桂手中時,他只是略一思考便明白了其中奧妙,恨恨的道:&ldo;如此小計也想算計到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既然你們要玩,那我奉陪便是,到時演出一場好戲給你們看。&rdo;
此次出征朱由檢還是給足了吳三桂面子,親自為其送行,而且為了不讓三桂心生疑慮,糧草軍餉自是一分不少,又令陝西巡撫王有明、臬使趙良臣、副總兵顏炳彪等人全力配合,務必將陝西境內盜匪一舉成擒。
三桂率左掖軍八千餘官軍出京師過山西,半月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