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頁(第1/2 頁)
這時負責打掃戰場的祖大壽率人趕了過來,敬了個禮,道:&ldo;軍長,咱們的弟兄都已抬進了慈利城。傷者正在救治,死者則準備火化後帶回遼東,不過這些南明的傷軍……&rdo;
吳三桂抬頭看了一眼還在天空盤旋的烏鴉,低頭看了看不遠處呻吟不止的南明傷軍,長嘆口氣,道:&ldo;算了。他們怎麼也算是咱們中國人,雖是不同陣營,可這也怪不了他們,都怪左良玉一人而已。咱們又豈能忍心見他們屍棄荒野?命人將死難的人埋葬,傷兵能救治地就救治,俘虜全部押到四川、山東等咱們的地盤上,讓他們接受教育,如果表現好的便讓他們恢復平民身份。&rdo;
經過兩天的忙碌,祖大壽才將最後戰果呈到吳三桂面前。此戰遼東軍死傷達一萬一千餘人,其中戰死的高達六千餘人。重傷兩千餘人。卻殲滅了自左良玉、左夢庚為首的二十三萬南明軍。其中南明軍戰死地軍卒高達十萬餘人。輕重傷員四萬,被俘虜五萬左右。還有四萬餘人趁亂逃走。
此戰報一經發布,立即在中原大地上引起了一陣陣動盪。特別是在南京城,雖然官兵極力封鎖訊息,可隨著從各地入城的百姓當中,左良玉戰敗的訊息還是悄悄的傳遍了全城,並立即在南京上下引起了恐慌,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大臣,直至普通百姓都不敢相信,遼東軍竟僅用一萬餘人的傷亡,便全殲了南明最為精銳的左良玉二十餘萬兵馬,這等大敵又豈是人力所能抗衡的?
不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城中大街,不論是大小官員,還是普通百姓,人人沉著臉,他們不知遼東軍何時會揮軍南下,到時自己的命運又會如何。
可誰知吳三桂全殲左良玉部後,不但沒有立即南下,反而進一步收縮了防線,甚至連時常犯境的遼東軍卒也不見了蹤跡。這讓南明軍民長出了口氣,昨日還是沉寂無聲的朝堂之上,今日上朝地大臣們卻是群情激昂。有人甚至口放狂言,希望萬歲能夠御駕親徵,趁遼東軍大戰之後,兵力空虛之際,揮軍北上,反攻北京城。
在他們看來,遼東軍公佈地戰報絕不可信,不然他們也不會收縮兵力,遼東軍與左良玉一戰應該是兩敗俱傷才對,左良玉二十餘萬精銳大軍固然是全軍覆沒,可遼東軍入關的幾十萬大軍怕是也是所剩無幾,只有這樣才符合常理,不然遼東軍又豈會放過這個進攻南京地最佳時機。
兵部尚書呂大器還算沉穩,不但沒有同意諸位大臣反攻之說,反而向宏光帝進言道:&ldo;遼東軍雖然連經大戰,先後剿滅了李自成、張獻忠部,最後又與左良玉大戰於慈立,也許他們會有一些損失,可據探哨回報,遼東軍此次入關的軍卒不過佔其野戰軍的一半而已,其餘大軍駐軍在朝鮮、北蒙、遼東及臺灣各地,咱們若是逼得急,吳三桂難免要調動所有大軍入主中原,再說其遼東境內的預備軍多達百萬之眾,一旦吳三桂破釜沉舟,與咱們決一死戰,僅憑咱們現在剛剛徵召的百萬軍卒怕不是其對手。依臣之見,還是應該立即著手訓練新軍,同時聯絡各地反吳勢力,待時機成熟,再反攻遼東軍不遲。&rdo;
正文 第五百五十四章 風雲再起
對呂大器的建議,朝堂之上一時間無人反對。馬阮等奸臣本就是弄臣,根本沒有什麼本事,眼看遼東停下了南下的腳步,他們高興還來不及,那裡還敢反攻,只要能保住現在的局面便已是大喜了。至於宏光帝更是隻知吃喝玩樂的主,後宮尚有成百上千的南國佳麗等他去征服,他那裡會冒著危險去遠徵遼東。當下大手一揮,將政事交與馬阮二人,而軍事交由呂大器,命眾朝臣配合,他自己卻回了後宮。
轉眼又是一年,此時已是1638年4月5日,沉靜了近一年的北方這段時間卻是軍馬頻出,不過各地百姓對往來的遼東兵馬卻不象過去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