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1/2 頁)
安徽壽縣的八公山想從歷史中抽身,已無可能。一個與軍事息息相關的成語,已經牢牢楔入人們的記憶: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這個成語的主角兒苻堅,也是員名將,但不是本文的話題。
在離壽縣縣城十五里外的八公山紀家郢放牛山,南坡有處埋沒在荒草中的土堆。其基礎由條石砌成,周長約三十米,高約二十米。背東靠山,面對平原,前面一里開外,就是奔騰不息的淮河。它是什麼呢?前面豎著的那塊石碑,上面寫得清清楚楚:&ldo;趙大將軍廉頗之墓&rdo;。
原來,這裡是已故英雄的落腳點。
廉頗長眠於此,想來也不奇怪。自古以來,淮河作為天險,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苻堅所在的南北朝不說,南宋和金,爭奪也很激烈。將軍難免陣前死,他們在此定居,算是順理成章。
可問題在於,廉頗並非在此陣亡。他客死於楚,實際上是抑鬱而終。對於將軍而言,這幾乎是最差的結局。為國戰死乃本分所在,會俠骨留香,就像馬援的話,馬革裹屍。抑鬱而終是庸人的死法,壯夫不為。
都知道廉頗是趙國的大將軍。將相和諧,共御強秦,彪炳史冊,怎麼會突然跑到楚國,並且客死於此?
估計老將軍本人,臨死也都沒弄明白。這實在是一場噩夢,突然之間就有股不知名的力量,對他的人生實施強制變軌,讓他的結局徹底轉向。
廉頗不解,我亦不解。歷史有知,一定會在此瞪大眼睛。
時代背景
《史記》第八十一卷,是《廉頗藺相如列傳》。開篇第一句話,頗有蓋棺定論之意:&ldo;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rdo;
趙惠文王就是趙武靈王和吳娃生的兒子趙何。
作為趙之良將,廉頗此前一定還立過不少戰功。但在司馬遷眼裡,或者說在時人眼裡,那些戰功要麼經歷大致相同,要麼影響不夠巨大,所以這場針對齊國的戰爭,被當做廉頗的成名作。
成名作不是處女作。在此之前,廉頗曾經多次帶領兵馬,抗擊秦軍。可以這麼說,成就廉頗名聲的,主要是秦國和齊國。之所以如此,是地緣政治的產物。
趙國之初,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率先崛起,成為最強大的國家。戰國期間的第一個著名戰例桂陵馬陵之戰,魏國之所以能成為主角兒‐‐反一號也是主角兒‐‐之一,都是魏文侯打的基礎。出頭的椽子先爛。魏國東徵西討,實力不斷消耗,逐漸衰落,接力棒又傳到了齊國和秦國手中。
第41節:瞧瞧他的暴脾氣(2)
魏國崛起時,趙國在當時的政治版圖上,還是個二三流的國家。一個小小的中山國,就能把趙國弄得雞犬不寧。這就是趙武靈王強力推行胡服騎射的時代背景。趙武靈王雄才大略,能強硬,也懂得韜晦。公元前323年,公孫衍投奔魏國,被任用為將。他推行合縱,發起&ldo;五國相王&rdo;動議,建議魏、趙、韓、燕和中山五國,互相承認王位,聯合對抗齊、楚、秦這三個大國。趙武靈王婉言謝絕道:&ldo;我們實力還很弱小,不夠稱王的資格。&rdo;不但不稱王,反倒自降一格,令國民稱自己為&ldo;君&rdo;。
那時的趙國,埋頭幹事業,一心求發展。廉頗初登歷史舞臺時,東方的齊國最為強大,秦國也在不斷崛起。而內功練成的趙國,正好夾在兩國之間。
一句話,秦國東來,趙是目標;齊欲西去,趙也擋道。這種地緣政治格局決定,趙國必須要受它們的夾板氣。如果趙國還像過去那樣,是個二三流的弱國,那也好辦,不會有什麼矛盾,屈膝事人,不難苟且偷生;偏偏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