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第34節:誰抄了名將的後路(7)
當時秦昭王繼位已經三十六年。他東徵西討,連連得勝,心裡看不起舌辯之士,范雎在驛館裡整整被冷落了一年多。他雖然坐在冷板凳上,但秦國的政局和時弊,卻摸得一清二楚。華陽君和穰侯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弟弟,涇陽君和高陵君是秦昭王的同胞弟弟。他們四人,號稱&ldo;四貴&rdo;,穰侯魏冉佔據相位,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輪番擔任將軍。他們在宣太后的庇護下,都有自己疆域廣闊的封地,實力和個人威望,已經對秦國構成威脅。公元270年,穰侯魏冉要出兵攻打齊國的鋼壽,想藉機擴大自己陶邑的封地。應該說,單純從軍事的角度出發,這不是個好計謀。范雎立即抓住這個機會,上書秦王,要求見面&ldo;匯報思想&rdo;。
秦王總算給了范雎一個機會。到了宮門口,范雎大搖大擺地朝裡闖。正好這時秦王出來,宦官怒聲喝止,說:&ldo;大王來了!&rdo;范雎假裝沒看見,大聲說:&ldo;秦國哪裡有王?秦國只有宣太后和穰侯罷了!&rdo;
這話正好擊中秦昭王的心病。他立即客氣地朝范雎行禮,然後把他請進內宮,長跪三次,行禮問策。范雎不敢直接點出宣太后專權,就先拿穰侯攻齊這事開刀。因為越過韓魏攻齊,長途征伐,戰爭的成本高,獲得的實惠低。攻下來的城池,你無法帶走,難以妥善管理,最終還是要落到別人手裡。就像月球上的礦產資源再多,你也無法利用,也只能廢棄。這樣的例子,過去並不少見。
范雎針鋒相對,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他建議秦王,結好遠處的國家,而進攻周圍的國家。一句話,結遠親,打近鄰。這樣,&ldo;得尺即王之尺,得寸亦王之寸也。&rdo;魏國地處中原,在交通要道上;韓國和秦國緊鄰,土地彼此犬牙交錯。韓國的土地伸進秦國,就像樹幹內生了蛀蟲,人心裡生了病灶。天下無事還好,一旦有事,這些地方必然會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韓國隨時可以把它們當做發動進攻的橋頭堡。
實在不能指責函谷關的關吏翫忽職守,破壞國家的動物檢疫制度,擅自放公孫龍過關。關吏的邏輯,其實跟秦王的邏輯,有彼此呼應的關係。秦王也講理。他深深地被范雎的口才打動。當然,范雎好的不止是口才,還有政治才幹和見解。秦昭王不是睜眼瞎,而是個識貨的行家,他立即拜范雎為客卿,採納他的建議,停止對齊國用兵,轉而攻打韓國和魏國。沒過多久,韓國和魏國無法忍受秦軍接連不斷的攻擊,先後屈服。
范雎就這樣,從魏國的廁所,昂首挺胸,進了秦國的廟堂。地位穩固之後,他慢慢地試圖搬走穰侯這個壓在身上的巨石,建議採取&ldo;固幹削枝&rdo;的策略。他對秦王說:&ldo;果實過於繁盛,難免壓彎樹枝,壓彎樹枝,就會傷到樹心。現在四貴專權,朝廷上下,都是他們的人。恐怕今後擁有秦國的,不是大王您的子孫。&rdo;這話很重,直擊秦昭王的死穴。他沒有過多猶豫,立即頒布詔令,收回穰侯的相印,讓他回封地閒居養老;其他三貴,也都趕進關內;將宣太后安置於深宮,不准她幹預朝政。
到底曾經貴為丞相,秦王還是得顧點面子。他吩咐派出牛車,幫助穰侯搬家,結果用了一千多輛車子,首尾相接,綿延數十里。出函谷關時,關吏例行檢查,清查結果顯示,穰侯積蓄的珍寶,不比國庫少。
公元前266年,秦王拜范雎為相,並且將他封侯,食邑在應,就是今天河南魯山的東部,所以叫應侯。需要指出的是,當初白起拜將,是穰侯的舉薦。秦昭王繼位,穰侯也出了大力,輔佐有功。現在新換的丞相范雎,會給秦國和白起,帶來什麼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ldo;遠交近攻&rdo;的策略奏效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