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第1/3 頁)
宜安之戰(1)
公元前236年,趙國和燕國又掐了一架。趙國剛剛佔了點小便宜,大戰尚未爆發,黑壓壓的秦軍,已經開近了趙國的國門。 此時的秦國,政局已經天翻地覆。秦王嬴政殺死嫪毐,安定了後宮;驅逐呂不韋,收回了相權。徹底收回權柄的他,正處於現在公文裡常說的&ldo;內強素質、外樹形象&rdo;的時期,決心先拿下實力最強、讓秦兵屢次受挫的趙。 一句話,給你點顏色瞧瞧。 秦國此次出兵,有個冠冕堂皇的旗號:援救燕國。然而他們的進攻時間,卻把握得相當精準而且微妙: 龐煖指揮大軍剛剛打趙燕邊境,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順平境內,秦將王翦和楊端和所部,分別從上黨出兵,攻陷了閼與(今山西和順)、橑陽(今山西左權);龐煖推進到燕國的狸(今河北任丘東北)時,樊於期指揮所部從南陽(今河南修武)出發,拿下了趙國河間六城(黃河與濟水之間);等龐煖攻克陽城(今河北保定西南),三支秦軍已經勝利會師,在鄴城以及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的城頭,插上了秦軍的軍旗。 且慢。鄴城不是魏國的領土麼?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鄴城本來姓魏不假,但當時魏國不斷被秦蠶食,領土遭腰斬,國已不國。無奈之下,魏國這才將孤懸在外無法固守的鄴城,贈送與趙,算是做了個順水人情。 趙軍主力皆在龐煖麾下。當信史快馬加鞭,將訊息傳到大營,龐煖雖然面不改色,但心裡卻十分震驚。秦軍動作如此之快,勢頭如此之猛,實在出乎意料。大軍出征,部隊集結,糧草前運,都需要相當的時間,會留下很多的痕跡,而趙軍竟然渾然不覺。 來不及多想,龐煖立即下令,全軍掉頭,對燕軍設定好警戒,迅速回師,保衛祖國。 趙國和燕國掐了一頓,雖然獲得了北方邊境的幾座城池,卻丟失了南方、西方的大片領土,就是瞎子也能看出來,絕對是個賠本買賣。趙國的領土進一步萎縮,亡國的陰影越來越清晰。趙悼襄王又氣又急,抑鬱而終;主帥龐煖年事已高,再加上一路鞍馬勞頓,疲憊不堪,積勞成疾,也在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撒手西歸。 所幸匆匆回師的趙軍,最終遏制住了秦軍的勢頭。 當時秦軍出動三十萬大軍,一路猛攻;趙國組織二十萬人馬,節節抵抗。秦軍人多勢眾,但遠來疲憊;趙軍人數略遜,卻有地利之便。兩軍勢均力敵,只好隔著太行山與漳河水對峙。 這當然不是秦王嬴政想要的結果。這是撥開呂不韋陰影以來的第一仗,他必須要打好打順打出自己的威風。於是傳令前線整頓部隊,裁減無功將佐與老弱士卒,保留十萬到十五萬人,王翦、樊於期、楊端和三將合軍,以樊於期為主帥,以期給趙軍致命一擊。 樊於期接到命令,隨即整頓人馬,調整部署。這次部署調整,整整費時一年,可見嬴政志在必得,樊於期也是摩拳擦掌。一切準備完畢,公元前234年,樊於期突然帶領主力,向東迂迴百餘公里,繞過趙軍的防守,從下游渡過漳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兵鋒直指平陽。 平陽古城,就在今天的河北臨漳以西二十五里處。趙軍主力都在太行山‐‐漳河一線與秦軍對峙,這裡不是防禦重點,兵力自然空虛。秦軍以鐵錘砸雞蛋的態勢,迅速拿下,然後繼續推進,威脅武城,也就是今天山東武城縣的西部。 一旦武城失守,趙國的南長城將徹底失去意義,邯鄲將直接暴露在秦軍的火力之下,國本動搖。 南長城值得單獨說說。而要說起它,又離不開當時的交通條件。當時的道路,以都邑為中心向外輻射,各個都邑之間的連線,就是交通幹道。道路之外,可以想像,森林更加茂密,山勢更加高峻,河流更加湍急。離開那幾條可憐的大動脈,真是欲渡黃河冰塞川、欲登太行雪滿山,絕對的寸步難移。若非如此,張唐怎麼敢於拂呂不韋的面子,不去燕國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