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1/3 頁)
導讀(1) 名
導讀: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屈死難道是名將的宿命麼?大帥哥子都暗箭傷人,大將軍蒙恬修長城;李斯建言焚書坑儒,趙高炮製指鹿為馬。名將王翦的善終,不知與其&ldo;貪財&rdo;,有無直接關係,但公子扶蘇背後,卻隱藏著一段浪漫的情歌。 曾經有一天,唐太宗與臣下計議國事,說道:&ldo;朕欲追師堯舜,決心不使冤案現於本朝。你們不妨說說,歷朝歷代的大將,誰最冤屈?&rdo;當時丞相房玄齡、諫議大夫魏徵等一干名臣都在場。有人說是白起,也有人說是伍子胥,還有人說是高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然而唐太宗始終只是搖頭。 最後他一錘定音道:&ldo;在朕看來,蒙恬最冤!&rdo; 唐太宗是少有的靠譜君王。但再靠譜,評人斷事,還是會從君王的根本利益出發:維持統治穩定。他覺得蒙恬最冤,原因無非如此:白起曾經抗命不尊,伍子胥曾經咆哮朝堂,高穎性格倨傲;尤其關鍵的是,當時蒙恬手握重兵且遠在邊疆,只要願意,隨時可以豎起反旗,而白起等人都無此便利。 能反不反,寧願接受莫須有的罪名。這樣的大將軍,用起來放心,殺起來順手,皇帝怎能不歡迎?所以給他評個冤屈狀元,李世民先生毫不吝嗇。 那麼蒙恬究竟是怎樣一個冤法?請看下文分解。
祖父蒙驁(1)
蒙家在秦國三世為將:蒙驁,蒙武,蒙恬。都是高階將領,功高爵顯。 當然蒙恬的職位絕非只靠祖宗陰德,世襲而來。省長生市長、市長生縣長這樣的&ldo;政治遺傳&rdo;法則,當時可沒有土壤。蒙武和蒙恬的每一次提升,都得腳踏敵國土地,手提敵將頭顱,拾級而上。 按照籍貫論,蒙恬應該算是齊國人。他的祖父蒙驁從齊國一路向西,投奔秦國,於是蒙家就此在關西的黃土上紮了根;蒙驁投奔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期。那時他累積的軍功,大約還換不來一頂主將的帽子,所以事跡不見於史冊。史書中出現他的名字,已經是秦莊襄王‐‐也就是那個好險被邯鄲人民生吞活剝的異人‐‐執政的時代。 異人繼位,呂不韋的政治投資猛賺了一票。秦王賜爵文信侯,封他為相邦,食邑洛陽十萬戶。當時的朝政,可以想見全都掌控在呂不韋手中。在他的策動下,秦王派蒙驁出征韓國。 洛陽向東不遠,有兩處戰略要地:滎陽(今河南鄭州西部)與成皋(今河南滎陽泗水鎮)。它們自然是蒙驁的目標。韓國雖然號稱戰國七雄,但從來不曾雄起過,一直是二三流國家。而當時的秦國,長平之戰一舉吃掉五十萬趙軍,國勢蒸蒸日上,韓國自然不可能是對手。 蒙驁沒費多少力氣,就攻克了滎陽與成皋。韓王無奈,只得再割讓鞏,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鞏縣,這才擋住蒙驁的腳步。真是可惜了&ldo;鞏&rdo;這個名稱。它之所以得名,是因為位於洛水之間,四面皆山,地勢險要,可謂&ldo;鞏固&rdo;。然而彼時在秦國的兵鋒之下,四海之內,哪裡還有牢靠之處。 洛陽東部的大片河南土地劃入版圖後,因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三條河流,於是秦國設定為三川郡,進行管理。這一下,不但韓國岌岌可危,魏國也感受到了秦軍刀鋒的涼氣:此時秦國的疆界,已經抵達魏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 也就是說,國都不是國都,已成邊疆。 怎麼辦呢?無奈之下,韓國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派水利專家鄭國赴秦,幫助他們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促進農業發展。當然,堂皇的虛辭背後,真實目的是想透過浩大的水利工程,消耗秦國實力,爭取把它們拖垮。 即便現在,提起陝西,依然會給人缺水的印象。漫漫黃土,一腳下去,煙塵四起。當時的情況,也基本差不多。秦國到底是偏居西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