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第1/2 頁)
蜀漢940000人
曹魏4432881人
東吳2300000人
這組資料當然有其來源。關於蜀國的戶口,史籍中有前期和後期兩個數字。《晉書?地理志》記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ldo;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rdo;;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國滅亡時的人口,王隱在《蜀記》中記載&ldo;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rdo;。
西晉時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國人口&ldo;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rdo;。杜佑在《通典?食貨?歷代盛衰戶口》記載與此略同,僅人口數為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由此推斷,當年魏國應有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戶、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人。
吳國的戶口,難以考查。《晉書?地理志》說,孫權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吳國&ldo;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rdo;。《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晉陽秋》則記載,吳國滅亡時有&ldo;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rdo;。這兩組資料大致相同,看來吳國自從赤烏五年之後,再沒有統計過戶口,或者資料遺失,因此王浚滅吳後,只能按照三十八年前的舊口徑上報。
無論如何,這組資料大體能反映出當時三國的人口分佈。蜀漢的人口數量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及東吳的一半。當時還是人多力量大的時代,人口幾乎就是第一生產力第一戰鬥力,蜀國實力之弱,可見一斑。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只要有好的統帥,羊羔也能訓練成獅子,但問題在於蜀國沒有這樣的統帥:絕對才能不低,相對才能不高。
諸葛亮比司馬懿強不了多少,姜維比起鄧艾、鍾會,也不佔絕對優勢。對此當時主政的費禕,認識更加清醒。&ldo;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rdo;他這樣告誡姜維:&ldo;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rdo;
吳蜀實力弱,老虎吃天的唯一辦法是兩家聯合。這一點諸葛亮認識清醒,將之定為基本國策,甚至早早地與吳國定下了瓜分魏國的計劃。如果單純搞結果論,這一點未免滑稽,但發生在諸葛亮身上,又讓我們不忍恥笑。他到底是諸葛亮,賢相之名庶幾可當。儘管後來兩國一直保持著聯盟關係,但無法真正協調立場,作為部署軍事鬥爭的基礎。兩國協同攻魏,行動從來就沒有成功過。幾十年過去,姜維應當能看得清楚;對於彼此的實力對比,他怎麼就沒有個清晰的認識呢?魏國滅蜀之前,判斷倒是非常準確:&ldo;自定壽春以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今吳地廣大而下濕,攻之用功差難,不如先定巴蜀……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rdo;蜀軍總兵力十萬兩千,司馬昭的判斷是九萬,可謂精確。如果考慮到那個命令有戰前動員的意思,不宜誇大敵軍實力,則更加精確。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被歇後語譏為非大將之才的廖化,認識都比姜維清醒:&ldo;&l;兵不戢,必自焚&r;,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rdo;他苦勸姜維,&ldo;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