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第1/2 頁)
靈帝見張平上前,這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點了點頭,「張愛卿,這些時日在雒陽過的可還習慣?」
「有勞陛下掛心,微臣一切安好。」張平趕忙回道。
靈帝點了點頭,便不再多言。隨侍一旁的張讓開聲叫道:「諸臣有事速速奏來。」
「臣有本啟奏。」張平循聲望去,從左側靠後的位置出列一個個頭不高,清瘦的中年,看位次比較靠後。
看到龍座上的靈帝點頭,中年開聲道:「臣王朗有事啟奏,日前中郎將皇甫嵩奉命剿滅黃巾匪患,」說到這王朗還不忘抬頭看了張平一眼,眼中充滿不屑,「如今匪患已平,皇甫將軍不日還朝,皇甫將軍此番出征,剿滅匪患,保我大漢江山太平,實有大功於社稷,臣請陛下封賞皇甫將軍。」
張平皺了皺眉,他不知道這王朗是何人,但是作為一個文臣,卻為一個武將請功,這本身就很有問題。
龍椅上的靈帝也是微微皺眉,看了楊賜一眼,見楊賜依舊雙眼緊閉,一副神遊物外的樣子,又將頭轉向了右側,問道:「太尉大人,此事你以為如何啊?」
站在右側首位的鄧盛趕忙說道:「臣附議。」
「大將軍呢?」靈帝又對著何進問道。
「臣以為中郎將皇甫嵩、朱儁、董卓三人剿賊有功,當封賞之。」何進本著既然要賞,那便統統都賞,絕不能厚此薄彼,你們吃肉,我也得喝口湯。
靈帝點了點頭,巡視左右,最後卻將目光定在了張平身上,張平暗叫不好,只聽靈帝問道:「張愛卿,此時也與你有關,不知你以為如何啊?」
張平心道真是怕什麼來什麼,這事叫自己如何回答,回答應該封賞?那如何對得起九泉下的叔父張寶回答不該封賞,又用什麼理由?照實說?那豈不是要被扣上不辨是非,夾帶私怨的帽子。
張平面露糾結,看著靈帝探尋的目光,只能硬著頭皮回道:「稟陛下,此事與臣有關,臣實應避嫌」
靈帝不待他說完,擺了擺手說道:「無事,你但說無妨,朕就想聽聽你的意見。」
張平頓時冷汗就流了下來,臉上一陣掙扎,最後出列拱手道:「陛下,請恕臣無禮。」
「無妨,愛卿儘管說來。」
「臣所說只代表臣個人意見,臣與皇甫將軍多次交手,皇甫將軍不愧是大漢第一名將,帶兵有方,謀略過人,臣莫之能敵。但是皇甫將軍屠戮我太平道教眾,為我數萬枉死於皇甫將軍之手的教眾計,臣與其有大仇,實難同意封賞皇甫將軍,臣不忍見我數萬教眾之性命成為某人升官發財之捷徑。作為陛下之臣子,臣附議,作為太平道之天師,臣不同意。還請陛下定奪。」
張平的發言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下面一眾臣子頓時炸開了鍋,議論紛紛,表現不一。
第十九章 朝會之議(二)
後方的蔡邕聽了眉頭緊皺,不禁為張平擔憂不已。
站在張平身後的楊賜也緩緩的睜開了眼睛,神色複雜的看了張平一眼。
大將軍何進倒是一臉玩味的在場中掃視,嘴角的笑容更勝。
站在楊賜身後排在左手第二位的司空張溫,手撫著自己的山羊須,微笑不語。
右首第一位的鄧盛滿臉怒氣,一雙眼瞪大死死的盯著張平。
坐在首的靈帝聽了,非但沒有責怪,反倒點了點頭讚許道:「張愛卿真乃赤忱之人也。」
可張平的話卻惱了最先起來奏言的王朗,此時王朗面現怒容,急不可耐的跳將出來,「啟稟陛下,國師此言謬已。」
王朗加重語氣將國師二字唸的分外明顯,這顯然是針對張平剛才所說,在提醒張平注意自己的身份,此時張平可是作為大漢國師,而非太平道天師,故此應以國事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