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第1/2 頁)
☆、第九十八節
不久後一日,韓可孤巡防回來,外委官蔡甫高興地迎上前笑道:&ldo;韓大人,武安州驛卒快馬送來刺史孫文禮大人書信一封,待您過目。&rdo;
說著話,奉上一封尺餘長打著火漆的信函,見封頁所書明顯是為私信,韓可孤訝然,孫文禮大人祖上顯赫,與契丹建國前依附中原唐朝之時被賜予的姓氏,一直沿用。雖同朝為官,但長期以來都在各自地方經營,不曾有過多少交集,相互間無非點頭之交而已,此刻貿然以私函相授,便脫了情理。韓可孤拆開來,見署名是孫文禮的親筆,首先對喪妻逝女表示了沉痛的哀悼,直言自己不能親往慰候,心中頗有遺憾,再是一番譴責痛罵劉升與金人們豬狗不如的惡劣行徑,繼而闡述對韓可孤的敬慕之情。
信的末尾,孫文禮寫道:&ldo;‐‐‐‐大人英才,乃國之棟樑,朝廷倚重,百姓愛戴。文禮縱觀今日之時事,若得整肅金患、澄清地方,光復大遼之熱土,非效女真屯兵之法而不可為,文禮懇乞大人兼統武安州,主辦軍政事,以安百姓、慰宸慮,文禮也好朝夕聽命,共濟時艱。&rdo;
言辭懇切,不失體國之心,韓可孤細細讀罷後收裝起來。縱觀今日之時事,也確如孫文禮信中所言,藩鎮分割,各行其道,不服號令,韓可孤等人早有體會,也曾做過擴充套件親兵、增加校勇的努力,然而,按照遼國朝律,南院官員權力限制頗重,擅增兵員不合體例,韓可孤又是個拘謹性子,恐壞了朝廷法度,只能小範圍做試點嘗試。
見蔡甫仍在前廳候著,正與蕭狗子有一搭無一搭地聊些閒話兒,便喚他進內堂。
在韓可孤麾下眾位武將文謀之中,蔡甫才思也算敏捷,只是少臨戰場,一味只會紙上談兵,是個戰國趙恬一樣的人物,偏偏又有文人通慣的毛病,眼高於頂,愛出風頭。
蔡高嶺本來就對這個試點工作不很重視,又是熟知自己這個堂侄的能力,便想著利用他頭腦中的兵書知識,任他做了這個試驗營的教官統帶。本來,作訓新兵樹立威嚴正符合蔡甫的個性,誰想他竟如同受了天大封號,在兵士們面前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讓韓可孤很有些看不順眼,又有諸事龐雜,並不問他所辦差事。
蔡甫自認為有滿腹經綸,早想著尋個機會在韓大人面前賣弄一番,但見他對自己的這一攤事情了無興趣,每每欲做些親近卻沒有機會,在心中常常惱恨蔡高嶺不為自己美言推薦,此時聽見韓可孤召喚自然喜不自勝,連忙進來。終於有了能夠發揮的機會,一時高興得倒差點不知從何處談起了。
&ldo;自蔡大人令學生主領新募兵訓練事宜,學生不敢稍有懈怠,效仿金人軍政合一的體例,暫時以每百五十人編一甲,每五甲為一固山,各樹色旗,共議首腦。每日晨昏操武,白天不誤墾田,各守本營。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rdo;
路子走得倒是中規中矩,符合韓可孤當初的設想。
&ldo;錢餉由何處而來?&rdo;韓可孤問。
&ldo;既有屯墾,開銷自然便在田中出來,不要多少餉糧的。&rdo;
&ldo;總還是要出一些銀錢的,墾田的種子,平日的集結,若都取自田中恐是不足吧?&rdo;
&ldo;這些自然需要些銀錢補給,按著蔡大人所指定的轄區,營中自己規定,轄內的民眾按人口繳納一人一二百制錢不等,視各自家況而定。&rdo;
&ldo;依你所言,各家實出一兩百文。然我於近日散步時與人閒談,又怎會有言一人出五百制錢呢?&rdo;
見韓可孤臉色微微漲紅,有些氣惱的樣子,蔡甫趕緊回道:&ldo;人多心雜,各甲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