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第1/2 頁)
儘管戰局不利,但在這種戰鬥中,應該說八路軍各級指揮官都表現出了&ldo;豁出去&rdo;&ldo;下血本&rdo;的作戰精神,絕少怯戰。所以各部寶貴的騎兵部隊均投入戰鬥。在這種戰鬥中,騎兵幾乎不變的職責,就是為步兵和機關百姓在封鎖線上開路。其中最典型的是冀中騎兵團和129師騎兵團。至今冀中的老戰士還能回憶起精疲力竭的步兵拉著騎兵的馬尾巴突出重圍的情節。這種激戰中,騎兵成為突破日軍封鎖線的尖刀,戰功赫赫,但也損失極為慘重,冀中騎兵團的團長政委先後陣亡在火線上,部隊最後基本打光。
可是,這種犧牲是有價值的,騎兵本來就是為了這個作戰目的而訓練的。
李雲龍獨立團在突圍中讓步兵開路,騎兵卻和粘上來的敵軍糾纏在一起,從軍事角度就有些問題,沒有能夠發揮騎兵的衝擊力。
也許,是編劇為了體現騎兵們的&ldo;亮劍&rdo;精神。如果是這個原因,當時中國騎兵的真實戰例也是很可以寫的。冀中大掃蕩的時候,上面說&ldo;走麥城&rdo;的那位老八路,作為機關幹部隨七分割槽突圍。途中,日軍的坦克從後面追擊上來,因為來不及做工事,阻擊部隊傷亡很大,突圍中的人員開始混亂,局面一觸即潰。隊伍中插進來115師騎兵團的一個連,還有幾十個人,當時那個騎兵連的連長找到負責指揮的七分割槽政委兼參謀長吳錫,說這樣打不行,人跑不過坦克的。他要求帶騎兵向後面的敵軍來一次反擊,插到日軍坦克和步兵之間打他一下,吳錫同意了。這幾十個騎兵手舉騎槍策馬向著後方槍聲最密集的地方匆匆而去,不久敵軍追擊部隊火力驟減,坦克也轉向了,七分割槽機關得以突圍成功。但那支幾十個人的騎兵部隊再也沒有回來,因為是途中相遇,今天甚至連他們的具體建制和姓名也無從知道。
這種九死一生的反衝鋒,就是當時中國騎兵們為戰友所做的。
因此,如李雲龍部騎兵部隊,既沒有在前方掩護突圍,也不是在最危急關頭打出對日軍的遲滯性反擊,被敵軍纏上還要步兵去解圍,運用上應該說是不成功的,和日軍一個騎兵聯隊對拼,勇則勇矣,卻屬於白白犧牲(日軍多用洋馬,我軍多為蒙古馬,騎兵對騎兵我們比較吃虧),沒有體現出騎兵的價值來。
這位老軍人認為問題可能出在編導軍事生涯不夠豐富這個地方。這從臺詞的設計也可以看出。影片中騎兵連長孫常勝的戰鬥口號是&ldo;騎兵連,進攻!&rdo;這寫在文字中毫無問題,也很有氣魄,但是喊出來就會發現問題。老人說軍中的口號,最後一個音一定是開口音,而不能是閉口音,那樣氣就斷了。用開口音才能調動殺氣,也才能持續。哪怕是騎著腳踏車,你試著喊一下&ldo;騎兵連,殺!&rdo;和&ldo;騎兵連,進攻!&rdo;,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差別。
同樣的問題,也體現在李雲龍殲滅日軍觀摩團一戰,這個是我個人的看法。此次戰鬥的原型是1943年王近山在韓略村打的,總的來說這段內容電視劇中做得不錯,但顯然把野狼峪伏擊戰中的情節搬過來了,讓李雲龍部和日軍來了個單人決鬥。其實野狼峪伏擊戰都梁自己就寫得很打鼓,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明自己是藝術加工,真正的肉搏戰決不是這樣浪漫的。而伏擊日軍觀摩團這樣的戰鬥,又特別把情節放在深入日軍腹地進行,與野狼峪之戰相比,形勢要險惡萬分,具有強大機動能力和通訊能力的日軍必然以最快速度趕來,而其攻擊和報復也必然極為兇狠,即便是速戰速決亦未必能及時脫身,還要來單獨決鬥?&ldo;老子還要在這一片混呢,我丟不起這個人&rdo;云云,在野狼峪也許還勉強有道理,在電視劇這個情節中,李雲龍根本就是在犯混。
韓略村之戰,日軍戰史中也有記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