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第1/2 頁)
2&ldo;召開東南亞自由國家會議,以討論共同安全措施。&rdo;(這裡包含對政府的兩項批評:第一,政府未能使印度的立場為東南亞各國所理解;第二,它不願帶頭同這一地區的較小國家組成防務同盟以對付中國。)
3&ldo;設法從其他國家取得軍事援助以加速我國國防。&rdo;(尼赫魯直到這時還奉行不結盟政策,而不結盟政策的根本一條,就是印度不接受任何外來軍事援助。尼赫魯爭辯說,接受軍事援助就等於加入冷戰集團的一方,要加強印度國防同時又不損害它的獨立,唯一的辦法就是發展本國工業和軍火生產能力。他認為反覆提出要印度尋求軍事援助,是右派對不結盟姿態的根本不滿的表現。他說,&ldo;要從外國尋求援助,想指靠某個軍事集團來拯救我們,這是道義上怯懦的表現。&rdo;他說他不讓印度&ldo;依靠外國軍隊來拯救它的領土,即使我們在邊境遇到災難&rdo;。)
4&ldo;改善我們同尼泊爾的關係。&rdo;(自從馬亨德拉國王兩年前舉行宮廷政變而使尼泊爾民主實驗流產以來,新德里就公開批判他的政府。印度還讓尼泊爾流亡分子自由越過印度尼泊爾邊境進行恐怖主義的襲擊,企圖挑動人們對國王的反抗。到了一九六二年八月,印度政府設法彌補同尼泊爾的關係,並對流亡分子進行壓制。)
5&ldo;總理本人應兼長國防部。&rdo;(議會對於防務狀態的擔憂‐‐雖然這絲毫沒有阻礙他們要求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主要集中在梅農身上。許多國大黨議員以及右翼反對黨派都認為梅農至少也是一個隱蔽的共產黨人,並且懷疑是他對尼赫魯施加影響使之傾向姑息。另一方面,人們對尼赫魯仍然非常尊重和愛戴,連有些批評他最厲害的人也常認為他是被領錯了路,而不是他自己走錯了路。尼赫魯以前曾兩次兼任國防部長。)
6&ldo;總理應發表一個斷然的宣告,申明在中國人撤出印度領土前,決不舉行談判。&rdo;(這是印度的基本的和不變的立場。但是不管在什麼問題上‐‐即便是在這個問題上‐‐發表斷然宣告都是同尼赫魯的作風格格不入的。如果要他明確申明立場,他最多也不過是說,&ldo;我認為按照目前邊境的形勢,我們不能同中國舉行任何認真的會談。&rdo;)
尼赫魯早在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就說過雙方軍事哨所犬牙交錯。在西段的遙遠的荒野上現在有些地方的情況正變成這樣。在奇普恰普河谷,印中兩方的哨所和工事很多‐‐一共有二、三十個‐‐彼此緊密交叉。有時,印度空軍供應物資誤投到中國陣地上。於是北京就惱怒地為&ldo;滿載物資的麻袋和木箱&rdo;這些不受歡迎的禮物提出抗議。有時,印度軍隊要從中國槍口下取回空投下來的供應品。雙方開火差不多已司空見慣;但大部分還是騷擾性的射擊或瞄準試射。九月初印度軍隊在奇普恰普河谷開始執行了五個星期前加勒萬衝突發生時對他們所頒發的命令。當時,中國人迫近一個印度哨所,印軍命令他們停止前進並後撤,他們不予理睬,於是守軍就迎面開槍。有幾個中國士兵被擊斃,屍首留在印度陣地周圍。印度外交部召見中國代辦通知他這件事,並要中國安排收屍。
[
註:印度政府沒有公佈這一事件,如果北京也不予公佈,它就寧願讓這件事情悄悄過去。但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二日的《泰晤士報》和《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ore
sun)和九月十五日的《印度斯坦時報》都報導了這次事件。印度發表的白皮書中也沒有提到這次事件。但《人民日報》後來在講到前進政策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