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第1/2 頁)
看來,印度在開始制訂對外政策時就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美國過去支援蔣介石,直到他垮臺‐‐垮得比美國意料的早‐‐,現在又準備支援尼赫魯。中國共產黨一家雜誌在一九五o年寫道:&ldo;美國把真正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印度,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的第四點計劃和其他援助計劃優先照顧印度。尼赫魯既想取得美援,又想扮演一個進步人士的偽善角色,用以欺騙印度人民。&rdo;
印度明顯地推行英國的喜馬拉雅政策,甚至鼓動西藏脫離中國,這就證實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尼赫魯政治本性的看法。 [
註:不單是中國人看出了新生的印度繼承了英國對喜馬拉雅山的政策。一位研究國際關係的美國人一九五三年在新德里著文時也看出:&ldo;印度對西藏的政策和英國統治印度時所採取的政策極其類似。&rdo;
]
一九四九年九月,《人民日報》寫道:&ldo;尼赫魯之流以一個外國政府底名義,來宣佈&l;西藏從未承認中國的宗主權&r;,這是公然挑撥中國諸民族的感情,破壞中國諸民族團結,公然干涉中國內政……&rdo;同月,一家上海雜誌指責尼赫魯及印度政府為&ldo;英美帝國主義併吞西藏的陰謀&rdo;服務,同時他們自己也懷著帝國主義的野心。該雜誌結尾說:帝國主義者已讓尼赫魯充當了蔣介石的代替人。
一九五o年中國進軍西藏,印度在外交上對此所採取的作法,必定證實了中國對於印度對西藏的意圖的懷疑。但事實上雙方就此問題所進行的外交交涉
[ 註:見第一章 ] 標誌著印度政策的轉折點,中印關係的氣氛還是良好的。在更廣闊的外交舞臺上,中國覺得印度新政府正起著有益的作用。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印度承認人民共和國。它是第二個採取這樣行動的國家。 [
註:緬甸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當時按梅農的意見,印度本來應該更早地承認中國,但印度照顧到外交禮貌,要讓英國先承認。後來印度人對歐內斯特&iddot;貝文(ernest
bev)的躊躇不決實在忍耐不住了。 ]
從那時起,它積極活動,要使北京新政府在聯合國內代表中國。從一九五o年六月韓戰爆發起,印度在外交方面為停止韓戰並阻止中美戰爭出了不少力,當時,由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佈防福摩薩,中美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這些為和平所做的努力,受到了北京的歡迎。十月初,中國曾試圖利用印度作為通往華盛頓的熱線。周恩來告訴印度大使潘尼迦說,如果美國越過三八線,中國將被迫對朝鮮進行幹預。這個嘗試的失敗並不是由於印度的過失,而是美國不聽警告。印度在朝鮮停火談判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印度提出遣返俘虜問題的方案,終於打破了談判的僵局。中國雖然批評了印度在談判中所起的作用,但還是繼續贊同印度外交的總路線。
五十年代中期,是&ldo;印中人民是兄弟&rdo;的歲月。但在一九五五年萬隆會議期間,中國方面對於印度所採取的僭越的態度雖未說穿,卻感到很反感。當時尼赫魯竟公然對周恩來以老前輩自居。他也許確實沒有理會到,他這種作法表面上看來是對中國友善,而實際上卻含有高人一等的味道。印度後來還經常提起這件事,認為他們的作法理應得到中國人的感激,但在中國看來,這只不過表現了尼赫魯的極端傲慢。十年後,周恩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還感到惱火。一九六五年,他對巴基斯坦訪華記者追述這個事件時曾講到尼赫魯的&ldo;傲慢&rdo;。差不多與此同時,他還對一些來訪的錫蘭政界人士講到,&ldo;我從未遇到過比尼赫魯還傲慢的人。&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