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不差錢(第1/2 頁)
當瑕州的第一口鹽井打通後,張宗賢的商業版圖又增加了一個暴利的商品。
大明朝的鹽雖然比起宋朝來已經便宜了很多,但是依然是壟斷商品。
在陝西一百斤鹽要八錢銀子,也就是八百文錢。
一個成年人一年正常要吃掉兩斤鹽。乾重活跟需要補充鹽分。
陝西的鹽一般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四川的自貢,一個是山西運城的鹽湖。
路程都不近,而瑕州的鹽都是岩鹽開採出來就能直接食用。
成本方面基本是等於沒有。
賣給陝西百姓只要一斤四文錢,直接把那些私鹽販子給逼死。
隨著蜂窩煤生意的擴充套件,私鹽也跟著進入了陝西各縣。
現在因為產量的原因還不做不到拿下整個陝西市場,隨著產量的提升將四川和山西的鹽逼出去是沒有問題的。
甚至於可以返銷回去,將來不止是陝西,山西,整個北方的市場都會被佔領。
便宜的鹽還讓從草原換回來的羊肉,更容易儲存。
用粗鹽醃製的羊肉,已經開始風靡葭州,家裡要是不掛上一個醃製的羊腿,鄰居都瞧不起你。
往山西運的就是這種粗鹽醃製的羊肉,百姓買回去吃飯的時候切兩片下來放到碗裡,可比直接買鹽划算多了。
目前整個鹽業的產出還不到五千兩,隨著產量的提升很快就會超過毛線作坊的。
上面這些產業利潤都可觀,給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富可敵國了。
然而太平號的糧棧和錢莊的存在才是張宗賢真正的底氣。
原本對於糧棧張宗賢已經做好了補貼的準備,畢竟要發展工坊就得保證糧食不能大起大落。
在這物流不發達的封建社會,不平定糧價,工坊工人掙的錢,只會都去了糧商的口袋。
天平號的糧棧一方面已經接管了,葭州所有的官倉。
另一方面百姓交的糧稅也都進入了太平號手裡。
又因為太平號的比市價高一成的收糧,百姓也都願意賣糧給太平號。
附近州縣的百姓更是寧願跑上百里路都要賣給太平號。
為此太平號還專門在葭州邊上設立收糧據點。
山西的百姓也想賣糧給太平號,可惜黃河阻隔,大橋沒有修通,否則都會跑到葭州賣糧。
太平號收回糧食賣給百姓的價格也比正常零售低一成,按理應該是不掙錢的。
可是太平號實力雄厚不差錢,張宗賢也一直倡導使用機械,於是不惜花費巨資修建水利磨麵坊。
這可比用驢拉磨強,磨出來的面還特別細,還能賣上高價。一口氣建了十座。每天磨面萬斤。
很快就有人跟著效仿,導致黃河邊上的地價都漲了。
再加上賠償的十萬石糧食,後期又從延綏鎮以市價六成的價格買了十萬石。
折算下來這些糧食也價值十四萬兩了。再加上從民間收購的糧食糧棧現在的糧食庫存達到了三十萬石。
將來開墾河套這些糧食就是保證。
太平號的錢莊要比糧棧擴充的兇猛,在榆林,延安,西安,京城都有分號。
限制錢莊擴充的最大因素是人手不足。
雖然有一部分外門弟子進入錢莊實習,但是他們畢竟年齡經驗在那,沒法一下子成為分號的掌櫃。
這些掌櫃都得慢慢培養,還得有家眷作人質才能外放。
在葭州做生意如果沒有在太平號錢莊有存款,是沒人何願意跟他做生意的。
而且太平號錢莊的信用在張宗賢搞死知府後,更加的堅挺。
陝西的官場都知道張宗賢不好惹是個沒有規矩的瘋子。
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