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第1/2 頁)
中國也實在沒有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中國民主和西方的不同,就是說,沒有必要過分強調中國特色。世界上沒有兩個民主是一模一樣的,所有的民主都是具有國家特色的。中國如果最終發展出了民主,也必然具有中國特色。中國要強調的是西方和中國處於一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民主是人類共同的價值,但這種價值的實現需要時間,需要社會經濟發展作為基礎。
進行政治改革主要並不是為了應付外在的壓力,而是為了改革中國的政治體制。如果政治改革不可避免,那麼就必須明確中國政治發展的遠視和前景。在經過將近三十年的經濟改革之後,現在的確需要確立一張政治改革的路線圖了。
原刊於《聯合早報》2007年7月17日
&ldo;頂層設計&rdo;克服中國改革的既得利益
對任何國家來說,不管是民主的還是非民主的,集權的還是分權的,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不過,不改則退,而退是沒有出路的。近來中東、北非的政權動盪,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印度尼西亞蘇哈託政權的解體等,無不說明這一簡單道理。這些國家儘管都有過相當輝煌的建設成就,但因缺乏政治改革,政權基礎並不牢靠。任何一個非政治性的事件都能誘發出強大的政治能量,導致被人民力量所推翻。很顯然,如果改革遇到困難而不去改革,最終都會導致政治悲劇。
在不同政治體制下,改革的動力很不相同。在多黨制下,政黨的輪流執政,多少可以化解民怨,避免民怨積累到一個非常高的程度。不過,政黨輪流執政並不見得是改革。很多民主社會,多黨政治和改革並不相關。通常的情況是,非但改革沒有進步,政治反而會經常處於持續的不穩定之中。較之多黨制國家,一黨制國家,或者一黨長期執政的國家,比較容易積累民怨。在這些國家,一黨執政往往會演變成同一個領袖(黨的領導人)長期執政。久而久之,人民就會感到不滿。同時,也因為一黨執政,既得利益容易形成,導致政治的封閉性。不過,一黨執政也有非常成功的改革例子,那就是透過建設開放的一黨制,或者維持執政黨的開放性,透過競爭來吸納人才,透過競爭為人民提供有效的參政管道。
較之其他政體,中國的政治制度表現出其自身獨特的性質。和西方民主政治不一樣,中國不實行多黨之間的選舉競爭,而是維持一黨的長期執政,在黨內進行競爭,或者實行黨內民主。就是說,中國政治也具有競爭的特色,但競爭的表現方式是和西方不一樣的。和其他權威主義政體下往往是同一個領導人終身執政的情況不一樣,中國有退休制度,領導人到了規定的年齡,就必須退休。這不僅避免了政權的老齡化,更重要的是能源源不斷地為政權補充新的血液,政治更新非常之快,甚至超過民主國家。黨內民主和退休制度使得中國把自身區別於其他民主和權威主義政權,兼具了民主和權威兩種型別國家的一些特質。沒有西方式民主,但卻實現了民主政治下的領導人(或者接班人)制度化的、定期的更替;同時因為是一黨執政或者一黨主導政治,中國的體制仍然維持著權威主義政治體制所具有的高度動員能力。
挑戰在於維持體制的開放性
從這些特質看,中國政治體制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克服既得利益而保持政治的開放性。如上所說,一黨制體制往往導致政權的既得利益化,從而從開放走向封閉,從包容性轉向排他性。一旦這個局面形成,改革就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各方面的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目前的中國就處於這樣一個局面之中。這些年來,在改革難以進展的同時,社會對政府的抱怨越來越甚。改革難以推行,原因很複雜,但既得利益的阻礙無疑是一個主要因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第一,政府有改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