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1/2 頁)
實際上這三大戰役是很有方向性的。漠南之戰是為了剿除匈奴表面上的力量,就相當於春秋時期的&ldo;長勺之戰&rdo;,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是敵人的主力仍在。河西之戰避免了匈奴西北夾攻的姿態,在一定程度上為漢朝解了圍。漠北之戰是最終的戰鬥,這場戰鬥封狼居胥,將匈奴趕往了北方。
先說河南之戰,所謂河南,秦漢時期是指今鄂爾多斯高原中的河套平原,位於今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是夾在賀蘭山、陰山和鄂爾多斯高原之間的的一塊斷陷沖積平原。黃河貫穿整個平原,航運便利,水利資源豐富。地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水草豐盛,開發利用早,為中原農業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共同嚮往的沃土。
作為蒙古高原與陝甘黃土高原的分界區域,河南地不僅在經濟上具有巨大的優勢,而且在軍事上更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從戰國末年至西漢初年,中原王朝的漢族統治者和北方的匈奴統治者,在這裡展開反覆爭奪,最終匈奴人取得勝利,佔據了河南地。
河南地距離西漢的國都長安不足千里,匈奴的騎兵只需疾馳一二日便可到達,遮蔽長安的北地、上郡等地不時成為漢匈交戰的前線,長安也就一直處在匈奴鐵騎的威脅之下。對於西漢王朝來說,匈奴佔據河南地,就如一把鋒利的尖刀插在背後,它所構成的威脅,遠比匈奴對西漢邊境接連不斷的襲擾來得嚴重。
導火線是兩個事件:公元前129年(漢元光六年)冬,匈奴襲擾上谷、漁陽(治今北京密雲西南)。漢武帝任命韓安國為材官將軍,駐守漁陽,加強東方防禦。但是韓安國這個人內戰是內行,外戰是狗熊。
公元前128年(漢元朔元年)秋,匈奴兵分三路,突破長城關塞,大舉進犯。左路2萬餘騎攻至遼西,殺遼西太守,略邊民2000餘人;中路殺入漁陽,擊敗漁陽太守軍千餘人,尋又敗韓安國軍千餘騎,幾近殲滅;右路進入雁門,殺略千餘人。就在漢朝江山將要被妖怪部落侵略的時候,衛青登場了。漢武帝急命衛青率3萬精騎出雁門,李息率兵一部出代郡,迎擊匈奴騎兵。衛青&ldo;斬首虜數千&rdo;,挫敗匈奴攻勢。
有人問我:&ldo;侵掠和開疆拓土有什麼區別?&rdo;
對於這個問題,我可以做如下的回答:&ldo;開疆拓土是作為多數民族,佔領不毛之地或者較晚發展起來的民族。比如說中國佔領歐洲土地、日本佔領美洲土地,都可以算作開疆拓土。因為他們畢竟是比中國和日本晚發展起來的民族。而侵掠就絕對不同了,他是相當於戰國武士下克上的級別。也就是發展較晚的民族,將發展早的民族滅亡的程序。如果舉例來說,那就實在是太多了。英國佔領印度、日本佔領中國、義大利佔領非洲、歐美合夥瓜分中國、日本佔領朝鮮半島等事件都可以算在裡面。&rdo;
那麼,在搞清楚了&ldo;侵掠&rdo;與&ldo;開拓&rdo;區別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講一下這場戰鬥。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春,匈奴左賢王部進犯上谷、漁陽。韓安國率700人出戰,負傷敗陣,退守壁壘不出,匈奴騎兵擄掠千餘人及牲畜而去。&ldo;是時虜言當入東方&rdo;漢武帝劉徹命韓安國部向東移駐右北平(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南),以阻擋匈奴向東方深入,同時決定採取胡騎東進、漢騎西擊的作戰方針,令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急速出兵雲中(治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突襲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
衛青、李息率部出塞後,從雲中向西大迂迴。兩部先沿黃河北岸(左岸)西進,在秦長城的掩蔽之下迅速推進至高闕塞(今內蒙古杭錦後旗黃河西北),切斷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樓煩二王與匈奴腹地的聯絡。然後南下,完成對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迂迴包抄,突然掩襲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