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兩種古老的捕魚方式(第1/3 頁)
沒有狗型尋菇器,今天撿菇子的收穫自然是稀鬆平常。
二老加上豆花,才撿了兩斤出頭。
對於這次收穫和上次季然收穫天壤之別的差距,吳蘭亭並未感到納悶,豆花已經告訴她是怎麼回事了。
孟凱撿了一斤的樣子,普通菇子他倒已經不是很在意,主要是惦記著猴頭菇。
見季然沒有撿猴頭菇回來,有些失落。
山珍極品猴頭菇的味道,令他甚是懷念。
吃過猴頭菇再回頭吃普通菇子,感覺意思差遠了。
“走豆花,爸爸帶你抓魚去。”
雨已經徹底地停了,季然換上一條短褲,招呼閨女。
現在白天的氣溫都能保持二十度往上,這會更是達到了二十五六度,很愜意的一個溫度,只要不是腎虛公子,穿短褲完全無礙,下水游泳問題都不大。
“好呀,我們抓魚去。”
豆花歡欣雀躍,穿上小雨靴,還帶上了她專門撈小魚小蝦的小抄網。
再提上她的專屬小水桶,準備用來盛魚。
“我也去。”
搞魚這種事,怎能少得了孟凱,今上午沒搞到什麼菇子,看能不能在魚這一塊找點補。
開著孟凱的V7,徑直來到家裡。
季然從家裡雜物間找出來一個染塵的篾扎子。
篾扎子是地方上的一種很常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捕魚工具。
具體叫什麼學名,季然也不知道。
反正這玩意用篾條編織而成,主體和簸箕有那麼點兒相似。
它的前面寬,後面漸漸收窄,到尾部收成了一個向上翹的圓錐筒。
它的中間橫著一根竹槓子,用於提,用於扎。
別看這東西不起眼,捕起魚來還是很管用的,尤其是過年時乾塘,還有在發大水的時候。
季然家只有一個篾扎子,於是扔孟凱一個簸箕。
簸箕也可以當篾扎子使,只不過效果沒那麼好。
再一人提了個水桶,三人去往江堤上。
……
江邊村這一段的江域窄,往下游去就寬多了。
因為下游一帶沒有村莊,是以沒有防護堤。
江水大幅上漲,淹沒了兩岸的荒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水灣子。
灣子裡近岸的水不算深,甚至看得到草尖兒。
水很渾濁,水流卻很緩。
季然他們抵達這裡時,已經有不少村裡的老頭在這裡搞魚了。
現在全國禁漁禁得厲害,粘網、地籠等都被明令禁用了。
但有一種有著幾千年傳承的古老漁具,地方上幾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就是老頭們現在用的這種漁具。
這東東叫罾(讀zeng,一聲),和抬網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根大竹竿做支架,兩根小竹竿錯開成十字架,撐開罾網……
再有一條粗繩系在支架竹竿的尖端。
支架竿杵在水岸邊,人站在岸上,透過拉起或放下繩索,達到把罾網放入水中或拉出水的目的。
這種捕魚方式,叫搬罾。
搬罾捕魚的原理很簡單,把罾網沉到水底,過一會兒就拉起來,看看網中是否有魚。
一種純看緣份的守株待兔似的捕魚方式。
甭看這種方式貌似很笨,實際效果還不錯。
發大水時,由於江中間段的水流過急,大魚小魚都會往邊上靠,加上水渾濁,魚兒們稀裡糊塗地就進入了罾網。
……
“富源伯,搞多少魚了?”
季然一過去第一個看到的就是老村長劉富源,笑著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