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2 頁)
這幾名臺灣助手對威廉很有好感,因為他是全劇組第一個對李安和他的助手們表示出極大善意,與親近感的主演。
——其他白人演員和工作人員在李安導演組入組的時候,投來的幾乎全是懷疑和異樣的目光。
雖然李安是哥倫比亞公司力邀進組的,但他的執導卻是一個多方妥協的結果:
哥倫比亞公司看重了艾瑪·湯普森的奧斯卡影后頭銜,並且對對方親自編寫的據說和《霍華德莊園》風格相似的電影劇本很感興趣,所以才會投資《理智與情感》,希望這電影能為公司帶來幾個奧斯卡提名。
艾瑪·湯普森希望自己心血編寫的劇本能被最大程度還原,而不是被導演肆意的改來改去,她想做整個劇組裡除了製片外最有權力的人,所以哥倫比亞為她找來了有才華,但在好萊塢還沒什麼名氣的李安,不大牌的導演對上很大牌的主角兼編劇,自然會時時尊重後者的意見。
李安想在好萊塢立足腳跟,但他以前只拍過華語片,輕易不會有電影公司敢將英文電影交給他全權負責,所以他願意拍《理智與情感》,也是想積累經驗,為以後多拍好萊塢電影積累本錢。
複雜的背景造就了李安複雜的身份:一個「租來」的導演。
貢獻自己的才華,但不需要貢獻自己的意見。
而這個身份從一開始就盡人皆知。
加上不同國籍存在的不同文化隔閡,《理智與情感》這部電影從開拍起,導演和演員彼此間就存在著種種溝通不暢。
比如說劇組的好多主演都太大牌了——不是說演員們耍大牌,而是在「製片人中心制」的英美兩國,大牌演員們或許不敢輕易得罪製片人,但肯定不會對一個「租來」的導演有多尊敬,當和導演有了分歧,他們肯定是更喜歡堅持自己的意見,而不是聽導演的話,而在「導演中心制」的臺灣成長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李安,卻是希望演員能按照自己的心意進行拍攝的。
電影開拍第一天,三十五歲的艾瑪·湯普森飾演原著裡只有十九歲的愛琳娜·達斯伍德,只化著淡妝的艾瑪在鏡頭裡看起來並不年輕漂亮,李安脫口而出:「你能不能不要看起來那麼老?」,讓艾瑪·湯普森感覺十分受傷。
除了艾瑪·湯普森外,劇組裡的其他人也都很不好對付,李安之前一直都在臺灣拍電影,臺灣電影裡導演的權威是很大的,但在好萊塢,他的資歷太淺了,以至於現在劇組裡有點大牌的演員和攝影燈光等,一有自己的想法,就跑來對李安提出,像是他們有權利也有能力可以指使李安似的。
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威,李安不得不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和每一個試圖挑戰他的人據理力爭。
這種情況下能有一個主演不僅不對他的執導指手畫腳,還會虛心求教,根據他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表演,這實在是太甜了。
沒錯,李安說的就是威廉·布蘭德利,一個和他認識的其他美國人都不同的,聰明、勤奮、低調、開朗,又英俊的過分的年輕人。
一開始,劇組裡的英國演員們就像不喜歡他那樣,對這名美國年輕人隱隱的排斥著,但威廉毫不在意,他就像是完全沒感受到這些不歡迎一樣,每天快快活活的和大家交談,認認真真的揣摩自己的角色,表演的時候也全神貫注一絲不苟,美國很多年輕人都有的粗魯和放蕩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
幾周過去,劇組裡已經有很多人和威廉·布蘭德利十分熟稔,他們會當面喊他「美國甜心」,背後議論時也會稱讚幾句:「威廉是個非常不錯的年輕人,兼具了英國人的禮貌和美國人的熱情。」
李安對威廉也很有好感,而且這種好感是日積月累而成的,根基牢固,不會輕易消失。
所以當威廉提出對一個劇本情節的看法時,李安將那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