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第1/2 頁)
這也是殷承玉的想法,若是將這些物資都集中到武昌府來統一調配,實在費時費力,不如按照遠近劃分分配,由下面各州縣的官兵前去調取物資賑災。
這位文大公子倒是個聰明人,比他父親倒是識時務多了。
殷承玉頷首:「孤正有此意。今日幾位大東家便留在府衙,姜巡撫會來與諸位商議各地倉庫物資分配一事,屆時還需要諸位配合往各地傳信,方便行事。」
想了想,又對文大公子道:「至於通城縣與崇陽縣兩地的米糧,今日立時便可派人去調,還需文公子派人隨行。」
文大公子連聲應允,對身邊隨行的管事交代了一聲,便讓他同負責調糧的官兵一道趕往通城縣和崇陽縣。
殷承玉將大東家們呈上來的帳簿翻閱過一遍後,姜政才終於趕來。
這些日子他要統籌各地災情,自然也不清閒,整個人瞧著比先前憔悴了不少,但精神卻極好。他急急忙忙同殷承玉見了禮,便迫不及待去和大東家們確認各處倉庫的詳細位置去了。
有了一這批物資,他們便不需要從周邊布政司借調賑災糧了!
見姜政興高采烈地商議了起來,殷承玉便沒有多留,去了書房處理這兩日堆積的公文和信件。
到了晚間時,姜政便來稟報,說已經劃分好了各地倉庫物資的調配範圍,只等明日一早派人往下頭各地傳訊,調取物資便可。
「通城那邊可有訊息傳回?」殷承玉問。
姜政算算時候,道:「通城距離近,傳信的應該快回了。」
正說著,便聽外頭有人高聲報導:「太子殿下!姜巡撫!通城的糧被山匪劫了!」
第103章
通城與崇陽兩處的糧倉,均遭洗劫。
據報信的兵卒回稟,文家管事與負責調糧的俞知府抵達文家在通城的糧倉時,才發現看守糧倉的護衛都已經被殺害,而糧倉內的存糧早已經洗劫一空。
通城與崇陽相距不遠,文家管事擔憂崇陽糧倉,又請俞知府遣人快馬加鞭趕往崇陽糧倉檢視,結果崇陽糧倉果然與通城情形一般,護衛均被殺死,糧倉空無一物。
俞知府當下命人往周邊打聽訊息,這才知道就在昨天夜裡,鳳凰山一帶曾有匪寇下山,聲勢不小。平民百姓們不敢招惹匪類,根本沒敢多留意,只大致知道這些匪寇確實是往糧倉的方向去。
只是次日糧倉並未傳出動靜,也就無人關心罷了。
湖廣境內自古以來便多生山匪,山匪佔據地利四處流竄,四處打家劫舍甚至攔截官銀之事也不是沒做過。即便官府幾次出兵剿匪,也很難徹底清理乾淨。只是這一次山匪竟不聲不響地劫了糧倉,時機實在太過巧合了些。
「以姜大人所知,這是巧合還是有人指使?」殷承玉問。
姜政認真思索了一番,道:「恐怕還是巧合居多。鳳凰山乃是望沱嶺的主峰,望沱嶺東臨沱水,綿亙蜿蜒,狀如伏蛇。山勢斜陡,十分險惡。不少匪患藏匿其中,在糧草不足時下山劫掠乃是常事,早已成了湖廣地界一大禍患。至於那文家,據老臣所知,因文大東家妻妾子女眾多,並不太平。就說今日出面的文大公子,他乃是文大東家的髮妻所出,髮妻死後,文大東家又續娶了新婦,更有數房美妾,誕下眾多子女。這文大公子並不受寵,與文大東家的關係又並不親近。如今文大東家出了事,他被推出來做話事人,恐怕只恨不得早日處決了文大東家,將文家和自己給摘出來。輕易不會多生這事端才對。」
殷承玉聽著,並未贊同或者駁斥。他沉吟片刻,道:「一應賑災事宜仍然按先前商議的繼續,至於山匪一事,孤來解決。」
兩萬石白米,能活多少災民。朝廷絕不可能輕易放棄。
打發走了姜政,殷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