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談論己見(第1/2 頁)
姜辰自從進入道山以來,每天都在修煉,道山的規矩是每隔十天,會有各自道苑的道師給道子們講道。 不過並不是每一次都人滿為患,有的偷懶的道子不想去聽,有的道子聽到中途便悄悄離開。 來此聽道的道子們基本上都是三三兩兩,人數不多。 與其說講道授業,不如說是相互論道。 道師所講的理論,道子們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彼此相互論而道之。 而姜辰在每次論道中總能脫穎而出。 這日,悟生道師按照慣例在眾生道苑中開壇講座。 “眾生道為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為萬物的本質和生命的核心,它引導著生命的程序並影響著個體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眾生道為這個世間的眾生,需要天道,這個世俗的眾生,需要天意難違。” “世間的面相千千萬,相由心生,需要問心。” 姜辰:“天道天意當真不可違?” 悟生道師:“天道本則,凌於萬物之上,萬物皆尊其道而執行。” 姜辰聞言點頭,道師繼續講道。 “眾生之道,小道修己,大道修心。” “於眾生中來,到眾生中去,眾生是你,眾生不是你。” 姜辰再次發問:“一人之道是否涵蓋於眾生之道?” 悟生道師:“個體必然存在於總體之中。” “脫離了總體的個體,那不是完整的道。” 姜辰:“那既然整體是由個體組成,為何達不到眾生平等?” “世間之人貧富皆有,且差距懸殊。” 悟生道師:“芸芸眾生,人間草木,不過爾爾,眾生無相,相由心生,眾生有相,在於心,在於己” “道師之意就是,世間眾人自有其規律運轉?” “雖是相由心生,可眾生疾苦卻是真實存在,難道雙眼緊閉,充耳不聞?” “那這不就是自欺欺人?” “那這眾生之道還有何意?” 姜辰並不是憤怒的質疑說話,而是真心實意的在提出疑問。 悟生道師久久沒有說話,因為他悟了五六百年眾生之道,這個問題一直是他悟不透的。 一時間他無法回答出來。 “姜辰,課下你來找我。” “是。” 一旁有幾個道子心裡都是蔫壞,見不得別人好的那種。 “這下好了,姜辰道子惹惱了悟生道師。” “到時候有他好看的,嘿嘿。” …… 一天的講道時間很快過去。 傍晚,姜辰找到了悟生道師。 “道師。” “嗯,姜辰你來了。” “白天聽道之時,道子那些話並不是有意為之,只是發自內心不解,還請道師見諒。” “無怪,我知你無意。” “所謂眾生疾苦,這個問題確實是我未參透之點。” “我不知該如何回答為你講解。” 姜辰:“眾生道乃眾生之道,行自然之大道,可是卻又無法改變世間之人所難,這…” “此前還未入道山時,我於各處遊歷,所經城鎮人文,也算是見了一些。” “繁華富極的城鎮不勝列舉,可清貧疾苦的城鎮也是隨處可見。” “窮苦百姓居住在城鎮中尚且不富足,更不要說山間村鎮的人們了。” “我散盡了一些錢財給他們,可這無法止渴,源頭問題依然無法解決。” “若是缺少錢物倒還好說一些。” “那些偏遠地域的城鎮,人心善惡各有,所做之事隨心所欲,惡向膽邊而生,善念拋之腦後。” “道子姜辰斗膽提出疑問,無為而治真的可以運用到生存實際嗎?” …… 悟生道師沉默不語,他在思考姜辰提出的問題。 良久,他說道:“芸芸眾生,其心各異,難以統一。” “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 “但憑其心領悟。” 姜辰:“可世間不全是修道之人,也有那些沒有修為的人。” “無為而治只是一種思想,說到底它並不是一種制度,一種可以規束人們行為的東西。” “道師你自己也說了,人心各異,難以歸一。” “那這無為而治的實行運轉是不是缺少一物?” 悟生道師雙眼微眯,散著微光:“何物。” “畏懼之心。” “因為沒有強制約束之力,人們肆意生長,就如這門前的大樹一般。” “無人干擾影響,它能生長的十分茂密龐大。” “可仔細觀察會發現,龐大茂密的深處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