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高三突變(第1/2 頁)
從1985年5月份高二畢業回家到1985年9月1日開學。我在家裡耍了四個月之後,再次感受到了當農民的不易,產生了想透過讀書考上大中專學校以脫農皮的想法。 雖然覺得要考上大中專學校很難很難,但我還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於85年9月份來到了三江中學報名讀高三。 學校辦了兩個理科補習班,分別命名為86屆5班和86屆6班。 這兩個班的學生身份叫復讀生。 那個時候,只要參加過畢業考試的學生,不管他是否參加過高考,如果他去繼續讀書,他的身份就叫往屆生。 當時政策把我們沒有參加過高考而定義為往屆生的事,其實很多同學心裡都很不服氣。 我與江兵經常感嘆,我們兩個都是第三年讀高中,而且在校時間比在崇慶中學上學的同學還少兩個月學習時間,在崇慶中學學滿三年的叫應屆生,而我們在三江中學裡,在校學習時間不滿三年卻叫往屆生。 往屆生上大學還有一些限制。 1986屆1-4班是兩年制應屆班。 我所在的5班,以及另一個6班,各班人數都遠大於60人,教室裡坐得滿滿的,外面對這種準備參加高考的學生稱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在5班、6班共100多名學生之中,參加過一次或數次高考的學生很多。 我與孫格有、江兵等人因未上預選線沒有參加過高考,我進入5班之後的入學成績估計在班上50名開外,年級排名估計在100名開外,說白了,沒有參加過高考的學生在5班、6班裡面,相對於參加過高考的同學,其實都是特差生。 在我所在的86屆5班,該班學生組成主要有如下: 一是幾乎集中了我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時所有的優生同學。 二是集中了兩年制高85屆各班幾乎所有的優生同學。 三是高考“釘子戶”,他們每年都能上預選分數線,他們每年大量佔用應屆生參加名額。他們雖然年年參加高考,但是他們卻一直考不上大中專學校,該班有很多多次參加過高考的同學,極個別同學已經參加過6-7次高考,但他們不是像當今的高考釘子戶,考上了大學覺得學校不好或專業不好不去讀,而是他們從來沒有考上過大中專學校。 據我瞭解,那個年代,我從沒有聽說過有人考上大學不去讀書的,對於農村學生而言,只要能脫農門,幾乎任何考生都服從國家的調配安排。 那個年代,據說凡是被大中專學校錄取不去讀書的,有三年不準參加高考的限制政策。 我們從小學起就認識,一起讀到高中,然後集中於86級5班的同學主要有:廖小如、孫格有、江兵、王木松、楊伏、下根華、張小白、宋小成、孫小如、陳小平和張更等人。 我的同鄉同級的這些同學中,只有王木松、孫小如和楊伏三人參加過85年高考,其他同學在兩年制高中畢業時與我一樣,都沒有上預選線,也就都沒有參加過85年高考。 有趣的是,同屆的85屆1班,雖然有十幾個應屆學生上過預選線、參加過85年的高考,但只有個別人考上了當年的大中專學校,餘下落選的考生幾乎都集中在了86級5班學習,準備參加1986年的高考,在該班學生中,我因沒有參加過高考,入學成績與他們差距很大。 高86屆5班,班主任名叫戚公家,別人稱呼他為“吃公家”,他與我父親是發小,是崇州市大劃街道戚家灣人,他小時候是個孤兒,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國家供養的,後來當了老師之後,一直是吃國家飯,所以周圍人對他取了個叫“吃公家”的外號,背地裡學生們提到戚老師時,也說他吃公家。 他教我們語文,教學經驗極其豐富,他歷屆教學成果都很顯著,是學校裡很出名的名師。 但他對“差生”不太關注,也不太尊重。像我這樣,總成績差,語文又特差的學生,完全進不了他的法眼,我被戚老師“挖苦諷刺”是家常便飯。 他對參加過高考的學生都比較重視,或許他覺得那些學生是次年最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吧!在我們沒有參加過高考的同學心中,都覺得戚老師是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