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臨終關懷(下)(第1/2 頁)
“嗯嗯,我明白流程了。趙文龍那邊……”
我看向趙文龍,此時他仍在大喊大叫,宛如一隻受驚的小鹿。一堆人圍著他,正在安慰他。以他的狀態我想他已經無法冷靜分析現狀,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倒是精神會先崩潰也說不定。
“就不告訴他了,也沒法告訴。有些事情還是保密起來比較好。”陳珊珊說,“逝者如斯夫,生者長已矣。假定趙文龍的死亡是既定事實,我們要考慮的不光是趙文龍的感受,還要考慮活著的人的感受。”
“活著的人……”
“臨終關懷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對生者也進行心理疏導,減輕心理壓力和痛苦。”
陳珊珊如此說著。
和病人溝通完,再和“家屬”進行溝通,宛如醫院裡的看病流程。陳珊珊宛如醫生。
“所以,目前的救援方案不變,但要換種方式再進行下去。”
“換種方式是為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換種方式?”
陳珊珊的目光看得比我長遠,考慮的事情也比我多。我感覺快跟不上聰明人的思維。
“成果,你聽說過‘薛定諤的貓’嗎?”
“當然。這很出名,學過物理的應該都聽說過。”
“也是。抱歉。”
“你是想說被困在廢墟下的趙文龍如同被困在盒子裡的貓?”
“是的。但不是指趙文龍現在的狀態,維持現狀,趙文龍必死無疑,不存在既死又活的說法。指的是頂起那塊鋼筋混凝土板之後趙文龍的狀態。頂起那塊鋼筋混凝土板等於開啟盒子觀測,雖然死亡的機率和活下去的機率不相等,死於擠壓綜合徵的機率更大,但觀測物件是人,也存在微弱活下去的希望,我認為不應該輕易下定‘一定會死’的無情結論。所以,容我把救出來後的趙文龍形容為薛定諤的貓,生與死各佔一半機率。”
薛定諤的貓是個物理學概念,但在生活中時常比喻事情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即事情的兩面性和未知結果的疊加性。陳珊珊把一件本就了無希望的事情,用薛定諤的貓來形容,賦予更大的希望,真是……
了不起——縈繞在我腦海中的詞語。
這或許就是陳珊珊能想到臨終關懷,而我只想到安樂死的原因。
“既然無法下定結論,結果存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那麼,參與救援的人的行為也存在兩面性。如果救出趙文龍後,他能挺過來,大家都是熱心善良的人,稱作平凡英雄也不為過;如果救出趙文龍後,他死於擠壓綜合徵,大家就都是幫兇。形容為幫兇有些過頭,在法律層面也找不到過錯的地方,但從現實角度,大家的確對趙文龍的死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些人的心理素質好,不會鑽牛角尖,有些人的心理差,可能會想不開。”
有遠見,懂深謀遠慮,陳珊珊越來越讓我佩服。
“為了規避這個風險,按現在方案進行的同時,又能使大家免於扣上‘幫兇’的帽子,承擔不必要的責任,免受事後心理負擔,我們得換種方式,改變一下過程。”
我算是聽明白了。不過,結果不變,改變過程其實沒必要——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但人總得活在過程中,活在結果裡的都是死人。所以,既然是為了生者而改變過程,還是有必要的。
“熱心救助的人們變成無知的加害者,滿腔熱血卻換來可笑的結果……我討厭這種讓人作嘔的命運愚弄。一起阻止吧。珊珊,怎麼做可以改變過程?”
我說。
被陳珊珊影響,甚至有些慷慨激昂。
“傷腦筋。”陳珊珊用手敲腦袋,“其實我還沒想好具體怎麼做。”
“投票怎麼樣?用投票的方式轉嫁責任。”
“投票……”
陳珊珊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