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2 頁)
——人類如何作出改變。
心理學家詹姆士·普羅察斯卡曾提說過一個「行為轉變階段模式」,即人們不會像口中說的那樣,說做就立刻開始行動,而是會透過一個連續性的階段來完成。
未準備、猶豫、準備、行動、維持。
多數人甚至第一步就夭折了。
最初便是未準備階段,很多患者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改變,或者真正的癥結所在,我們無法說服一個酒鬼戒酒,一個厭食症患者去吃東西,更不可能說服一個有自毀行為的人停止傷害自己,因為此刻只有自毀才能滿足他們。
喝酒,厭食,只是表象。
重要的是,滿足自己。
他們無法認清,這個滿足自己的方式是錯誤的,亦或者是覺得這個方式是最能麻痺自己的。
夏倦書一路看下去,很快進行到——猶豫不決階段,這時患者大多數已經主動或被動開始接受心理治療,逐漸意識到癥結所在,但會開始逃避治療,甚至用故意搗亂的方式來避免改變。
【當人們不知道改變會帶來什麼的時候,往往不願意放棄現有的東西,改變即意味著失去。】
書裡形容這個階段的患者像是倉鼠跑輪,直到真正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
圍觀的人覺得荒謬可笑,這難道不是無用功嗎,當事人卻是在這一遍遍重複的過程中,突破極限,摸到光亮。
夏倦書忽然理解了她自毀琵琶的行為,心理治療愈加深入,阮思歌反叛的心會愈加強烈,一遍遍療愈的過程會顛覆她過往的自我認知,不知會將她拖到哪裡去。
而那個地方,很顯然,是她最不想去的。
這時逃避會一點點滋生,實物表現便是用工具一下下砸向面板,磨掉弦,也會裝作已經吃掉食物然後私下偷偷摳吐出來。
猶豫階段過後的準備則是最難受的,是要生生戒斷癮。
他看得太認真,連餐點好了都沒發現,阮思歌聽到聲音後輕敲了下桌子,「你怎麼了?」
夏倦書如夢初醒,猛地抬起頭,如墨的瞳仁,被潑了水一般,淡了不少,他忙起身拿起手機走向櫃檯,「我去拿。」
阮思歌留心看了那本書幾眼,夏倦書很快端著東西回來了,拿起熱燕麥奶放到她面前。
「謝謝。」
阮思歌端起輕抿了一口,放下杯子,卻見夏倦書正盯著自己看,摸了摸自己的臉,極明顯的顴骨,她忍不住笑,「怎麼?我瘦的很厲害嗎?」
夏倦書搖頭,端起喝了口拿鐵,「不是,就突然覺得人生在世應該活得恣意一點。」
阮思歌想到圈內的傳聞,心想身為弦記的主人,他基本已經成了放肆隨意的代表,不由得反問,「你不是一直以來都是這麼做的嗎?」
「作為夏倦書來說,確實是的。」
夏倦書作為弦記的主人,一直以來行事確實乖張神秘,一來他疲於應付各類人際關係,二來這層身份神秘反而更有利於生意的開展,聞言低頭,輕嘆了口氣,「刨去這層身份,我藏在陰影下足夠久了。」
那種怪異的熟悉感又來了,阮思歌忙問道:「在修琵琶之前,我們見過嗎?」
夏倦書搖了搖頭,努力回想,最後得出一個答案:「應該是沒有的。」
他語氣篤定,不像是故意隱瞞,阮思歌又陷入了迷宮,轉而想到另一種可能——或許只有她見過夏倦書。
既然見過,那為什麼她除了對這張臉感到熟悉,一點印象都沒有呢,事情突然荒誕起來,阮思歌思維發散,又問道:「你不會有個雙胞胎哥哥或者弟弟吧?」
「或者弟弟妹妹?」
夏倦書輕笑了聲,「想什麼呢?我是獨生子。」
猛地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