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玉真(第1/2 頁)
王維勒了馬,靜靜在池岸的樹下望著這一隅的繁華。 他一襲青衫,於這錦繡之中顯得清冷而疏離,但這一玉人一白馬一煙樹,宛如畫中景,早已有小娘子們駐足悄悄向他張望。 他渾然不覺,正被池中一艘畫舫所吸引。這艘畫舫為雙層,精工細作卻不事華麗,只在船身各處繪著道家的祥雲圖案,舫內垂著青灰色冰綃,徐徐飄動,隱約可見其中幾個妖治少年正在奏樂,咿咿呀呀地卻不甚合拍。 王維側耳聽了一會,一時興起,想起舅舅的那支紫煙玉笛恰在馬上,便下馬取出笛子順著那幾個少年的音律慢慢相和,笛聲清越溫宛,順著水波傳至畫舫中,那幾個少年略略停滯,一會便也順著王維的笛聲,擊鼓的擊鼓,吹篳篥的吹篳篥,彈琵琶的彈琵琶,幾下相融,曲調竟比原先悅耳了好多。王維心中暗自歡喜,閉上眼感受這曲江薰風,吹得更是暢快自如。 一曲終了,王維睜開眼,卻見那畫舫的船頭站著一位道姑裝扮的豔麗女子正向他張望,她頭戴和田玉雕的蓮花冠,身上青金石菱格紋的道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恍若神仙妃子。 那熟悉的花紋樣式一時撞入他的眼中,王維身子一僵。 那道姑正向王維方向眺望,看了幾眼後滿面春風,不一會兒,她身邊的一個女婢,遠遠地向著王維的方向喊道:“這位郎君,我家上清三景法師聞君妙音,甚為喜樂,願邀君上舫一遊!還請賞光!“ 王維此時滿心都是當年克孜爾石窟中陪著他的那個身影,愣在原地。 他身邊那些原本圍著聽他笛的遊人中,有人羨豔地說道:“這上清三景法師,可就是當今聖上的嫡親妹妹玉真公主呀!她的隆寵,比之當年太平公主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不是!由她舉薦的文人學子,聖上格外看重!“ ”那今日這位少年被她看中,可是三生修來的福氣!“ 一個灰袍面黃有須的男子卻哼地一聲:”有什麼可羨慕的,被她看上……是看上才華還是別的什麼 ,還不好說!自武氏起,我大唐女子越發放蕩了!禮崩樂壞!“此言一出,嚇得他的夥伴忙捂著他的嘴,拉著他離了池邊。 此時,那畫舫中奏樂的妖治少年們亦走出了舫內,在船頭圍著那美豔道姑嬉笑著,那女子並未理會他們,只向王維微微招了招手,那道姑的女婢又喊道:“小郎君,你若點頭,現在便派船家去接你!“ 王維周圍的人們亦壓低了聲調笑,一人大膽地推了推王維:“這位小郎君,且去吧,這可是玉真公主的船,多少人想登還登不上呢!“ 王維一跺腳,只想離這些人遠遠的,轉身上馬,揮鞭疾馳而去。 他快馬加鞭一口氣跑出了好遠,才勒馬慢慢停下,長吁一聲,似要吐盡這胸中濁氣。這時,一雙手牽住了馬匹的韁繩,竟是同在國子監中的同門晁衡,就是那位由李成器賜名的琉球遣唐史阿倍仲麻侶。他性格爽朗大方,又對大唐一切事宜充滿好奇,謙虛好學,很快便與眾人打成一片,連王維他也不懼清冷,不時要攀談幾句。 他攀著王維的馬,笑道:“剛才見摩詰兄行色匆匆,是要去哪裡?“ 王維這才回過神:“……只是回監舍罷了。“ “那正好!你我可一路同行!此去不遠,摩詰兄可願下馬陪我走走?“ 說著,他便自說自話並肩而行,王維也只得下了馬陪他在街衢中慢慢踱步。 晁衡有心與王維拉近關係,一路說著他與使節同去太極殿重陽宴的見聞,感嘆道:“時至今日,我方知琉球偏安海一隅,所見所聞竟如此狹隘!這大唐風土人情海納百川,那日宴上的龜茲樂舞,實在是讓我大開眼界!摩詰兄,可曾去過西域?” 王維沉默少頃,看向遠方道:“九歲那前,曾隨舅舅一同去往龜茲庫車城的蘇巴什佛寺求取譯經。” 晁衡又驚又喜,大為羨慕:“ 此際遇難得!可有碰到什麼難忘的人或事?” 這一句話,如一隻手,精準地撥開王維心上的薄霧,揪住了他的心肺。王維腳步一滯,又抿了抿嘴,擠出一絲笑容:“一路所見,終生不忘。” 晁衡點頭道:“大唐包容永珍,箇中翹楚,真是一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