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頁(第1/2 頁)
此日天子親自拜禮上香。
是個十幾歲的少年模樣。
出來應對的是江芙的父親江柏。他感念聖恩,心底的惶恐消散不少。
少年皇帝好奇那棺木怎麼不下葬?
「啟稟皇上,微臣家裡祖籍浙江。兄長在世時就想念江南風光,是以遺書囑咐回祖籍安葬。」江柏低著頭道。
「原來如此。」皇帝體貼道,「江先生身前操勞國家大事,現下仙去,怎能怠慢身後事?我讓御林軍護送先生回浙江。」
聽聞此言,江家老小皆是匍匐在地,叩頭謝恩。
下人們浮動的心思收攏,不敢有二心。
江芙卻覺得江家的氣運越少了,幾乎就要斷了。
等江元匆忙趕回家中時,卻迎來了第二波沉重打擊。
他被罷官了。
不是停官而是罷官。
第144章 終篇(四)
◎江南貫熱,棺木停放一月,屍體都會腐爛。◎
很快,江家子弟及江松派的官員紛紛被皇帝貶斥。一時間,朝廷內外,人人自危,惶惶不安。
慈寧宮內,向來寡言的蘇太后請小皇帝吃茶。她免了小皇帝的行禮,柔聲道:「陛下素來勤奮,如今更添艱辛。這段時間是否過於激揚,當以萬金之體為重。」
說「激揚」,自是指他對江松後事處理。
現下後宮有兩位太后,一是先皇正宮母后皇太后,二是天子生母聖母皇太后。
母后皇太后出身將門蘇家,無子無女,族人世代平鎮守東南。如今這一代的子侄輩蘇瑜甚是傑出,差點與江松侄女聯姻。
隨著天子長大,江松權勢煊赫,蘇家族人都拘束自禮,聽從朝廷出征,絕不多事驕橫。蘇太后也緊閉宮門,不與天子生母爭輝。小心在權臣和小皇帝間保持平衡。
但沒想到,這種平衡自江松死後就被打破了。
蘇瑜抗擊倭寇,保衛沿海平和。江松全力支援,輜重糧草絕不拖欠。
現如今江松已去,人走茶涼,聽從親近江松的官員,幾乎個個被貶。蘇家的命運又該飄往何方?
蘇太后心急如焚,只好婉轉相求天子。讓他手下留情。
天子抿了口大紅袍,全身熨燙,道:「母后,四海之內皆是王土,九州之上皆是王臣。臣之威重於王必是不幸。」
最後一句話是在斥責江鬆了,蘇太后的心也跟著提起來,她家想保持中立,但軍隊後勤掌握在江鬆手裡。蘇家就像隱藏在江松身後般,若是天子計較,也是要治罪的。
「不過,王者治天下終須文武臣子相助,只要心向君國,做好為臣子本分。必能君臣相宜也。」
天子的話,令蘇太后緊張的心情得到平展。她暗地鬆了口氣,連忙道:「陛下仁慈勤政,是天下百姓之福,也是臣子們之福。天下人必是感恩效忠陛下。」
天子笑而不語,最後說了幾句客套話便離開了。
蘇太后撫著額頭,絲絲冷汗滲出,有些昏疼。她伸手去摸案上的茶盞,已經涼透了。
「太后,奴婢給您換新茶。」
蘇太后微微頷首,掃到正堂的漆木青竹屏風。
上面提著李嶠的詩句:「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其字筆鋒形態是江首輔的。
他作為賀壽禮贈給自己的。
她曾失望蘇江二家未能聯姻,如今想竟是大幸。
少年天子一口一個「江先生」,聖母皇太后亦是尊敬江松,事事聽他安排,只說母子二人不懂政事,全賴「江先生」。
未想,江松才走一月,天子就迫不及待剪出其羽翼,清掃朝堂。
要把江松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