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1/5 頁)
按照姜維的“部署”,鍾會這時應該攻城,然後應該久攻不下,然後撤兵,然後二城的人出擊殲敵,然後蜀漢大獲全勝。
可是,鍾會為何非攻城不可呢?九月,鍾會派前將軍李輔率領萬人圍樂城,派護軍荀愷圍漢城。既不攻,也不退,魏軍把漢、樂二城圍得死死的。不和你打,只要你別出來搗亂就行。
漢、樂二城的守軍,眼睜睜地看著鍾會帶著十萬大軍直奔陽平關。姜維的漢中防守方案,全在陽平關。陽平關自古就被視為蜀之咽喉、漢中門戶,得陽平關者,得漢中。蜀道之險,盡在陽平關,才有了“漢中最險無如陽平”的說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的想法是借地勢擋住曹魏的千軍萬馬。這並非空想,藉助險要地勢拒敵的戰例數不勝數。建興六年(228年)冬,諸葛亮率十萬大軍攻打陳倉,郝昭以兵三千拒守,相持二十餘日,諸葛亮無計可破,最後因糧盡而退。
姜維安排的陽平關守將是傅僉和蔣舒。蔣舒原來是別處的守將,因為不稱職而被撤換到陽平關給傅僉當副手。蔣舒寫了血書,請求出戰迎敵。傻乎乎的傅僉也不想一想蔣舒為何棄守出戰,就開關放行,甚至還讚美了蔣舒的勇敢。可是,蔣舒出城後,直接投降了魏軍。魏軍的先鋒胡烈哪裡會放過這個機會,立即在蔣舒的指引下突襲陽平關。家賊最難防,猝不及防之下,傅僉壯烈戰死。陽平關失守。
姜維忘記了一點:最險要的關口,就是人心;最薄弱的關口,也是人心。姜維一生,從來只去琢磨事,而不琢磨人。如果當初琢磨一下蔣舒這個人,不要他守陽平關,陽平關或許還能堅持到張翼、董厥或者姜維援兵的到來,那時,內外夾擊,鍾會十萬大軍就沒有機會。
陽平關的營門樓上,鍾會張開雙臂大喊:漢中,我來了!
姜維聽說魏軍進入漢中平原,馳援陽平關。半路上,得到了陽平關已經失守的訊息,姜維轉向白水關,與張翼、廖化等人會師。姜維帶領諸軍退守劍閣。
姜維有信心據鍾會於劍門之外。姜維一眼就看到了劍門東的營盤嘴,營盤嘴頂端地勢較開闊,覆蓋著鎧甲一般的荊棘灌木,是天然的掩蔽工事。他在這裡修築防禦工事,緊閉關門,鍾會的十萬大軍無法南進。
從此,“姜維城”的名字便流傳下來。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在這裡擊潰了國民黨軍隊的一個混成旅。
開會了,開會了!諸將開始爬山,來到一面峭立的山崖前,撥開遮掩的荊棘草叢,念一聲:開!一個洞口朝上的山洞便出現在眼前,頗有“芝麻開門”的神奇。沿石級而下,再拐彎,一個能容上千人的大廳便展現在眼前。姜維早已經坐在那裡,等候已久。堂堂蜀漢大將軍,成了山頂洞人。
只要守住劍閣,鍾會的十幾萬大軍就會因糧盡而退,蜀漢無憂矣!姜維鏗鏘有力的聲音撞得石壁顫顫的。
鍾會面對懸崖峭壁上的“姜維城”,終於體會到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身後,十幾萬張嘴巴吃起飯來吧唧吧唧吧唧吧唧,吃得鍾會膽戰心驚。糧草眼看著就不夠了,再這樣下去就只能撤兵了。
擋住道路的,不是“關”,而是“夫”。攻克了“夫”,也就攻克了“關”。鍾會給姜維寫了一封勸降信。信裡,鍾會對姜維表達了無比崇拜的心情(“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要姜維投降,這樣他倆就會有一見如故的感覺了。因為我是你的粉絲,所以你就投降吧,鍾會的勸降理由很搞笑。
充作會議室的大山洞裡,姜維揚著勸降信,對部將說:鍾會快堅持不住了,我們的勝利就在眼前,加油!
遲遲得不到姜維的回信,鍾會看看快要見底的糧食袋子,召開緊急會議:撤吧,要是餓死在劍門,誰給收屍啊!
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