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第1/2 頁)
「聖女的意思是我乃九霄族之後?」
「不知仙人何時生人?可否告知艷穠」她若有所思,又恐問成碧芳齡有所冒昧堂皇。
「貧道不過一棄嬰,被師傅所收所養,與師兄自小長於玉溪山,並無父母之源,可承歡膝下,故而聖女所問,貧道亦不能答。」
種種巧合,千頭萬緒,但越理越亂,才發現竟是死局。
她與上任聖女羽落究竟有何淵源?本以為山窮水盡,艷穠接下來的一番話,卻轉瞬之間柳暗花明。
原來這位聖女羽落本家是姓梁的,而她逃離西南之境時,早已珠胎暗結。
「羽落花容月貌,天資卓越,一手蠱術出神入化,長老原想將她許配給五毒族的少主,但那年自中原來了一位意氣風發,風度翩翩的少年郎,無人知那少年郎的來歷,族中老人提起時總說聖女羽落笑靨如花,總是喚他『桓郎』……」
成碧抬眸看著那與她甚為相像的畫中女子,語帶淒涼之意:「當年的『墨點探花』可不恰恰姓桓,玉樹臨風,瀟灑臨仙,倒使寧江兩岸世族子弟汗顏自愧,無數名門閨秀傾心,甚至會青樓的花魁自薦枕蓆,卻是神女有意襄王無夢,到頭來香消玉殞,落了個乾乾淨淨」
那位「桓氏玉郎」是一等一的風流人物,母妃那時年幼,提起來仍是心嚮往之,更何況姨母進宮前與他的那一段「孽緣」。
他是一等一的神仙人物,符合所有閨閣女子對夫婿的全部幻想和憧憬,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騎馬斜倚橋,滿樓紅袖招的時候,又是何等的風華冠蓋,他招惹的相思,欠下的情債又何止數不勝數。
誰曾料想西南與帝京千里萬裡之遙,月老竟是如此不開眼紅線牽了這相思劫。
「仙人可知他現在何處?」見成碧對那「桓郎」身世來歷如數家珍,艷穠呼吸愈緊越發關切。
「他姓桓,名珩,字拂玉,先帝年間的『墨點探花』,被昭訓皇后鴆殺於桓府,後又被先帝掘墓開棺,怒鞭骸骨,融為齏粉……」
艷穠哪怕見慣了世面,但聽成碧如此波瀾不驚的講述,仍覺膽顫心驚,她不再詢問反而欲言又止:「仙人可是還同陛下置氣,我自詡容色姝麗,不遑多讓,自西南一路北上見之識之,無不側目,傾心於我石榴裙下的兒郎亦是比比皆是。」
「他們惜我憐我,花言巧語者有之,珠翠誘惑者有之,溫柔小意者更有之,但無不是貪我容色,薄倖負心,如此皆是,於我觀之陛下對仙人才是一片冰心,捨己忘我。」
每日那一碗碗的龍血,誰人見了不觸目驚心,但無論旁人如此勸說,以頭搶地,陛下總是甘之如飴,他放血時甚至觀他嘴角輕抿微揚,淺笑晏晏。
艷穠蠱術醫道皆是翹楚,成碧她是活死人當然摸不出什麼脈象,她自知瞞她不過,也不曾遮掩,誰曾料想艷穠竟跑到獻賢殿來為謝宵鳴不平。
成碧巧笑嫣然,比之清荷多了些艷色,比之芍藥少了份輕浮,濃淡相宜的嬌媚俏麗,任誰看了都挪不開眼,「聖女是想勸我多去看看陛下?」
「陛下為了給您修建引鳳臺,今日早朝於太極殿賜死了數位言官,車裂之刑……」
此舉可謂引起軒然大波,與謝崇愛惜好名聲,對那些冒死進諫的言官敬而遠之不同,謝宵表面溫潤寬厚,但卻殺伐果斷,從不許有人置喙挑戰君威,倒是那幾位打算流芳千古的言官死了白死。
謝宵哪會怕什麼「寒了天下士子的忠心」,賜下千人孝衣,十里喪葬,但墓碑之上卻嚴令一字不題,何來青史留名。
引鳳臺照建,人他照寵,依舊是奇珍異寶,綾羅綢緞緊著宮裡這位名不正言不順的落雲仙人,窮盡一切博得美人一笑,要不是依舊勤政,硃批不改,滿朝文武就真的沸反盈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