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1/2 頁)
這課上的也簡單,明珠自從給胤礽上課以來,很早就發現,他似乎已經沒什麼能教給這位殿下了。別看他表面上溫和無害,其實要學的這些東西估計心裡早就有譜了。
康熙二十二年,因為北方四省的大開荒,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進了六月。
六月底,河南,山西,山東,三地基本大豐收。種出來的番薯被官府統一收購,然後大批次銷往南方。
這建議當然還是胤礽提出的。
番薯剛豐收時朝廷上下都甚是高興,但後來大家幾乎同時發現,糧食豐收了,地養出來了。然後呢?
百姓已經上交了三成,但家裡番薯堆成山,可著全家所有人上也吃不完呢。當初大家怎麼為荒地發愁,如今就怎麼為堆成山的紅薯發愁。
胤礽也在愁,種番薯的提議是他最早說的,現在呢,汗阿瑪還等著他出下一個主意呢。
不過好在他還有個系統可以幫著出謀劃策。
系統建議:「如果是後世,執政者會統一收購百姓家中的農產品,然後幫大家找到銷售渠道,再由銷售地其他百姓分購。」
「官府統購統銷,價格有保障,運輸成本也低。」
胤礽細想,覺得它說的很有道理。因南方還沒有大面積開荒,百姓糧食還是很成問題。他已經瞭解過,番薯不同於其他青菜水果,易儲存卻不易壞,即使長期存放也沒問題。
「如何是走京杭大運河,可直接到蘇杭一帶。走海運,連福建也能到。」
「也可以挑揀出品質好的,和品質一般的,分成兩種,按照不同價格銷售。」系統繼續提議。
胤礽卻連連否定,「又不是玉器,有錢人家誰會在乎這東西是值一文錢還是兩文錢?至於窮人,能吃飽就不錯了,誰會在乎品質?」
想問題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才對。現在搞商品分級,還早的很呢。
系統窘住,這還是它第一次反過來被胤礽教育。
除了這個,他們又談起其他細節,比如番薯應該改鬥賣還是按斤賣,當地官府銷售之後,是否還要再另交稅金之類的。
都商量妥了,胤礽把這個建議提供給他汗阿瑪。
朝廷中自然又是場大辯論。
有人提議,先選取小部分,早熟的那些運到南方試試水。南方雖然沒有大開荒,但保不齊早有人種了。別到時候都拉過去,卻賣不了,免得一場空歡喜。當即換來大家一致同意。
於是,由朝廷牽頭,百姓上交的三成,上萬斤的番薯裝船,順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從山東到了蘇杭。
不過船剛走到南方,一船番薯就被搶購的差不多了。
沒辦法,南方百姓們餓啊。京官也沒說錯,是有人也想出種番薯的,但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窮人家裡都沒餘糧了,現如今地還沒種好。京城來的番薯又便宜,一斤才幾文錢。
有的吃,就不要挑三揀四了。
接著又是第二船,第三船,山東和河南兩省聯手,包了十幾條大船,把收上來的番薯陸陸續續的銷往南方。
不過幸好有這三個省種出的上百萬斤的番薯,南方未開荒之地才沒有因為饑荒而餓死人。
因為官府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最後戶部統一抽成一算,此次大統銷盈利超過五百萬兩。訊息傳來時,舉朝皆震驚。
國庫空虛被填補,軍費有了。康熙立即下旨,命姚啟聖和施琅帶兵與過海琉球一戰。
七月底,鄭氏敗北,琉球被順利收回。
琉球收回後,康熙再三考慮,還是同意了姚啟聖的奏摺,擴建水師兵制。
而且,眼見著開荒之策卓有成效,是時候推及全國十四省了。
八月初,康熙下旨,全民大開荒,無論有地還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