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遭遇天災(第1/2 頁)
泉州地處東南沿海,一直飽受風災的困擾,這是地理位置帶來的,誰也無法改變。八月初八開始,崇武的地界上就已經開始颳起了大風、下起了暴雨。沒想到相對於初十,初八的風雨只能算和風細雨。 沒有衛星雲圖,沒有天氣預報。蘇聖平估計這次的颱風很有可能是正面在崇武登陸了,哪怕不是也不會離得太遠。人類在這樣的天災面前完全是無能為力的,他也只能躲在房內,祈求風雨快點小下來,好準備著手救災。躲在縣衙裡,只能做著計劃,到時把能用的所有辦法和人手都用起來。 八月十二,風雨終於小了下來。蘇聖平就按照這幾天制定的計劃,指揮縣衙搶險救災,民團也停止訓練,所有隊員以連為單位派往各地,縣城由直屬連加上縣衙的官吏捕快負責,爭取能夠盡力救出受災的更多民眾。就連他自己都親身上陣,只留下侯望樓和張文昌在縣衙負責調派各種有限的物資和人手。 思訓人員一直跟著救援隊,一邊幫助救援受災的民眾,一邊宣傳天災無情人有情,相信官府會救助所有民眾。縣城裡還好,除了房屋損毀較多,只死了五個人,蘇聖平擔心的是鄉下。 鄉村的房屋建築相對比較簡陋,損毀一定相當厲害,只能期望別死太多人。不過,蘇聖平的擔心有點多餘了。他是站在地方主官的角度考慮問題,完全忘了自己已經生活在這一片地方十年之久,遇到颱風天氣心中也不會驚慌,更不用說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民眾了。 事實果然如此,經過七天的救援,所有人回來後一匯總,死人並不多。反倒是風力太大,房屋、道路損毀比較多,田地上的莊稼受損嚴重,可以說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沒了那些糧食,之後怎麼辦,是接下來需要重點關注的。 崇武畢竟只是一個縣,沒有辦法靠自己獨立應對這次災難,何況不久前還遭受了海盜的襲擾,只能向上求援。但是看這風災的架勢,想必整個泉州府都好不到哪去,知府衙門那邊能夠支援多少、省裡和朝廷又能支援多少,蘇聖平不敢抱太大希望。 靠他自己的財力不是不可以救助,但是這種全縣範圍內的救助不像花在民團上具有隱蔽性,搞不好就會被人參一本,說他在收買人心。 崇武縣衙即將揭不開鍋的時候,他急匆匆趕往府城,果然如蘇聖平所料,面見陸勇和羅炳南後,得到的答覆是泉州全府受災,如今糧價已經急速上漲,府衙這邊已經急報江寧了,具體的能夠得到多少救災銀,現在還不好說,只能等著朝廷決定。不過好歹算是支援了崇武縣三千兩銀子救急。 在這種大災面前,三千兩銀子很快就花光了。八月底,江寧的命令也下達了,泉州府收稅後,允許留下十萬兩用於救災。可這十萬兩府城一分、各個縣一分,到崇武身上又只剩下了一萬兩銀子,這還是考慮到崇武受災最為嚴重。按照侯望樓他們的估算,就算加上民團這樣的免費勞力,缺口仍然有三萬兩銀子,這還是蘇聖平打算利用船隊到江寧等地購糧的結果。 無奈之下,蘇聖平只能想了個招,把目光盯上了泉州那些富商,儘管他自己就是富商之一。辦法也簡單,就是鼓動他們捐款賑災。 要說這時候的富人對慈善事業還是比較熱衷的,是修橋補路、捐資助學的主力。但是針對這種天災,他們就沒有那麼積極了,原因就是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兼併土地。前面說過,風災導致今年的收成會大幅下降,必然會出現不少農民只能賣田買糧度過災荒,還有些租種地主田地的農民不得不賣了原本自有的田地補償需要交給地主的佃租。這對很多富商、地主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這個時候整個富商團體,就會形成一種集體意識,也就沒多少人會出面組織賑災了。官府不僅無法逼迫,甚至有些官府就是富商、大地主的幫兇。 蘇聖平無意對整個富商、地主團體宣戰,但是現在對他來說是關鍵時刻。必須維護崇武一地的穩定和百姓的生計,因為崇武民團的大量隊員家中受災,如何幫助他們的家庭度過災荒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個實際問題。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