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第1/2 頁)
或許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幾年,數字攝影機會完全取代膠片機。
但是最起碼,現在還做不到。
而且,國內大約3300塊銀幕,其中2600塊都是膠片銀幕,數字銀幕只有700塊。
這700塊數字銀幕,基本上都是些偏遠地區的電影院,也都是些小廳。
數字電影,再經過磁轉膠,製作成膠片複製在膠片銀幕上放映,效果也會比膠片電影差的多。
數字電影,相比膠片電影,唯一的優勢就是便宜、方便。
在米粒堅,很多電視劇都是用膠片拍攝,甚至比國內一些電影都製作精良。
效果更好,只要條件允許,任何導演都會選擇拍膠片電影。
其實國內也有一部膠片拍攝的電視劇,今年三月份開播的那部《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就是用膠片拍的。
不過也僅此一部了。
難度是更大了,不過電影本身沒有多麻煩,李謙倒不是沒有把握。
在忙完《大白鯊》的後期之後,李謙就開始考慮,自己第一部院線電影拍什麼了。
一開始選了好幾個片子,動手寫了幾個大概的故事下來。
最後,考慮到實際情況、型別受眾等等原因,才選定了一部科幻懸疑電影《黑洞頻率》。
不過,叫科幻電影也太勉強了,犯罪懸疑片更合適,有一點點科幻元素,但是最打動人的又是父子親情。
故事很簡單,男主角在家裡偶然發現了三十年前父親那臺老式無線電,竟然還能使用,並且收到了一個陌生男人的訊號,和對方聊了起來。
這個陌生男人就是他的父親,不過是三十年前的父親。
也就是說,三十年後的兒子,透過老式的無線電,和三十年前的父親對話。
在透過一系列事情確定對方的關係之後,兒子突然想起來三十年前,身為消防員的父親是在一次救火行動中犧牲的。
為了拯救父親,兒子抓緊時間提前提醒父親如何從那場火災中逃生。
父親在生死關頭想起了兒子的話,選擇了另一條路,得以逃生。
而三十年後的另一頭,一切都改變了,父親沒有在那場火災中喪生,而是在多年後死於肺癌。
不過,緊接著另一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他本該健在的母親,卻在三十年前死於一場連環殺人案。
於是,兒子再次透過無線電聯絡父親。
父子倆一場跨越時空的聯手合作,最後大團圓結局。
大致就是這樣的劇情,整體上是懸疑電影,但包了個科幻的皮,核心卻是直抵人心的父子親情和家庭溫暖。
單純的懸疑電影,太小眾了,在國內想要賣高票房的難度太大。
包了個科幻的皮,來吸引觀眾,用親情打動觀眾。
情感,是所有電影永恆不變的主題。
不過劇本還是要改動一下,三十年太遠了,1977年左右國內的情況也太敏感。
李謙給改成20年,1987年的父親大概在三十二三歲左右,2007年的兒子,二十七八歲。
跨越時空,一個突出的地方就是父子兩人的年紀相仿。
三十二三歲和二十七八歲,都可以說是三十左右,看起來是同一個年齡段。
但是實際中,這完全是兩個年紀。
三十二三歲的男人,基本上都結婚生子了,而二十七八歲,很多都沒有成家。
年紀相仿,又能很直觀地讓觀眾看出兩個人的父子關係,不會違和。
整體結構基本可以不用變,細節上面還是要仔細斟酌的。
不過李謙也有時間,沒有其他的事情打擾他,就安心閉關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