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1/4 頁)
金城公主喜極而泣:“阿姐信,阿姐等著陶哥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一首《送別》從李陶口中娓娓唱來,讓眾人耳目一新,都聽得痴了……
……
第二百五十二章 五王返京
在大家的一再相勸下,中宗才停住悲痛。
中宗面向在座的吐蕃迎親使臣道:“孤家割捨奴奴遠嫁吐蕃,希望你等能體察孤家的用心,使唐蕃永世友好,造福百姓。”
吐蕃大副相尚贊咄熱、御史名悉臘等,看到皇帝如此捨不得愛女,如此悲傷,也為他們骨肉親情所感動。
尚贊咄熱深情地說:“皇上,小臣及迎親使團,看到皇上對公主的深厚感情,特推舉名悉臘作個發言。”
名悉臘忙上前代表迎親使團表態,說:“請皇上放心,吐蕃在松贊干布以後,贊普一代接一代地都一再向唐朝請婚,只有今番才得下嫁金城公主。吐蕃上下無不歡樂相慶;公主入吐蕃後,我等絕不會辜負皇帝的期望,一定會服侍好公主。讓她在高原上生活得幸福美滿,吉祥如意。”
……
次日一清早,朝霞微露,公主一行從始平開始起程。
公主的陪嫁之物甚多,車載的,馬馱的,人挑的,浩浩蕩蕩的組織成一大長隊。
隨臣、僕從、護衛也多,連同公主剛剛請來的、長於演奏龜茲樂的樂隊,也都一起動身入蕃。樂隊還特地定下了出發時,演奏幾支表示歡樂喜慶的曲調,以減少或避免人們離別時的悽婉悲傷。
中宗帶領群臣百官,一早即在大道上親自相送。
金城上前對中宗含淚一拜再拜道:“奴奴對於陛下的養育之恩,永遠不忘。請陛下速回吧!”
但是中宗還一直堅持目送,眼看著金城一行越走越遠;一直等到望不到了,才命令打道折返長安。
中宗在途中心潮起伏,難以平靜,盤算著還能為奴奴做些什麼。一直到想好了,在車輦中大叫:“中書省,為朕起草敕令:為了紀念金城公主出嫁,敕令改始平縣為金城縣。改鄉名為鳳池鄉。地名改為悵別裡。”
“再下一敕令:免去始平縣百姓賦稅一年,特赦全縣的所有死囚犯人。以作送別金城公主的紀念,同時也為了給公主‘積德修福’。”
……
送走金城公主的第二日,藍田郡王府來了一位客人。
“三叔,你終於來了!”李陶笑吟吟地望著李隆基。
“陶兒。我……”李隆基並沒有李陶同樣的喜色,倒是面上有了一份尷尬。
李隆基此刻的心情可謂是五味雜陳。
原先,李陶落魄於潞州,自己作為李陶的堂叔與李陶相處,那是一份親情使然。
後來,李陶透過一系列的大手筆,讓李隆基在潞州站穩了腳跟。李隆基見識到了他的能耐,對李陶除了親情之外,還有了一絲欽佩和一絲依賴。
在潞州臨別之時,李陶的一番激情勸說以及與自己的約定。讓李隆基對未來更有了憧憬與幻想。
可隨著李陶趕赴長安之後,李隆基慢慢冷靜下來,仔細思量,又覺得李陶的話似乎不太靠譜,可李陶為自己勾畫的未來始終讓自己欲罷不能。無比痛苦的李隆基無人述說自己的心事,只好向自己的父親請教。李旦的回答很睿智,也很現實:我沒有見過李陶,更談不上了解,故而不能為你做出什麼判斷。不過我可以奉勸你一句話,只有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才是真的,三郎你只須以平常心待之便可,得則不會大喜,失則不會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