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章 泮宮聽講學(第1/3 頁)
齊侯的求賢令釋出了已差不多半年,列國士人該知道的都知道了。齊國是山東大國,不少士人的嚮慕之地。如今過了炎夏,也沒有雨水搗亂,正是出行的好時候。有不少士人與鄒子前後腳到達臨淄,其中不乏在列國有名氣的賢者,比如儒者鄭子敏,崇信黃老之學的陶子行,研習陰陽五行之學的閔子,農家的張子。至於平常士人,那就更多了。
按周的禮制,泮學是諸侯之學,諸侯宗親子弟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地方,教授宗親子弟的是學官。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諸國攻伐征戰,士人各國奔走,泮學中的人就雜了起來,多有不領官職的賢者在泮宮講學的,他的弟子們自然也隨同在泮宮讀書。
如今齊國招賢納士,相邦田向與齊侯建言,泮學徹底放開,隨意哪個士人,願意進去聽講的都可以進去聽。一時齊國泮宮中士人云集。士人云集固然好,卻也顯得舊泮學越發淺窄了。特別是每有大賢開講時,廳堂內士人學子們根本擠不下。
好在學宮門口有佈告,說已經在營建新學宮了。訊息靈通者更知道,那位相邦將新學宮選在了臨淄風景最好的地方,西門澠水申池之側。
新學宮再廣大、風景再美,如今也用不了,還是得接著用這個舊學宮。廳堂內既擠不開,大賢們便乾脆在院中泮水旁開講。
一日,相邦田向著素色深衣,身邊只一二侍從,像個平常計程車人一樣前來。他來得不算晚,但院內已經沒什麼好地方讓他坐了。他倒也隨和,只找了一個邊角處待著。
但到底還是有人認出了他,有稱“相邦”的,有稱“兄長”、稱“叔父”的,不免引起一些躁動。田向謙和擺手,示意勿要喧譁。
今日恰是鄒子講中庸之道。老先生還未開講,看一眼田向所在的地方,沒有說什麼。
來得極早、佔了個好地方的俞嬴、公孫啟和魯國質子也扭頭看了一眼,俞嬴和魯國質子都回過頭來,公孫啟看一眼他的老師,也又端端正正坐好,只等鄒子開講。
老先生是真正的大學問者。老先生講中庸,不只是講中不偏庸不易,還講明與誠,講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講天命,講人道,講修身,也涉及諸子之言和當前國政,旁徵博引,卻不離其宗,自有規矩。
老先生精神體力也著實好,一個人滔滔不絕一兩個時辰,到他停住,已是金烏西墜的時候。講完還不算完,又有學子提出疑問,鄒子回答。
有士子問仁與禮,有人問尊尊親親,有人問‘道不遠人’,有人問誠明之別,也有人問治國安邦之道。
於別的疑問,鄒子一一解釋,對“治國安邦之道”,鄒子卻停住嘴,看一眼院子邊角處的田向:“治國安邦……子昔不妨言之。”
鄒子初至時,田向曾拜訪鄒子,彼時他是國相的身份,鄒子稱呼他“相邦”,此時他微服而來,在院子邊角聽講,鄒子便像稱呼眾士人弟子一樣稱呼他。
田向也如別計程車子一樣,起身恭敬行禮:“治國安邦之道
,《中庸》已經有言:‘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向深以為然。”1
鄒子面色從肅然轉為和悅,點頭。今日鄒子講學,來的多是儒者,聽了田向的話,也紛紛點頭,尤其知道這位是齊國相邦的,神色中多了兩分希冀。沒見齊君如何,這位相邦倒像個懂禮知義、能察納雅言的人。
鄒子又看俞嬴、公孫啟和魯國質子等,並點了俞嬴名字:“亦衝又怎麼看?”語氣比對田向要親暱隨意得多。
俞嬴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