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第1/2 頁)
三則,大秦之國,若真有此制,不知其國治理若何?若風紀敗壞,國危民亂,則可知彼法殊不可取。」
回頭目注宗越,問道:「我所言三點,你可心服?」
宗越緩緩道:「祭酒所慮,自是有理。但學生以為,祭酒提出了三個疑問,而非論斷。既是疑問,自當多方研究,深入對照,探知其正確答案,方能體現格物致知的精神。祭酒以為然否?」
格物致知四個字,頗合他老人家的心意。胡儀沉吟片刻,捋須笑道:「大秦亦是古之大國,史書載其頗類中華。你若果真能找到信得過的彼國文獻,倒不失為他山之石,可供觀覽。」
宗越躬身:「學生領命。」
胡儀復又朝臺下言道:「格物致知乃大學之始,諸君更要牢記,做學問的最終目的究竟是為什麼?」
這問題儒生人人皆知,臺下奮聲同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胡儀目中欣慰,朗聲道:「正是家國天下。誠如宗遠陌所言,天下萬國之制,多有不同於中土。其間未必沒有一二可觀者。然家國天下,一脈相承,乃是我中華道統之所在。彼國之制,是否有益於我中華,便當以此為考量。」
太學諸生、鳴皋書院諸子,於此皆肅容,齊聲答道:「學生受教。」
仲簡目光移回宗越身上,見他竟是筆直站在臺上,面對胡儀,嘴唇緊閉,不出一言。
心中冷冷盤算:此人素來深藏行跡,遇事多講究順勢而為,並不愛強出頭。今日為何要在此事上,與胡儀當眾較勁?
作者有話要說:
昨天更得太晚,頭暈腦脹,人物(胡儀)有些崩,今天來打個補丁。
胡儀與常友蘭是學者大儒,會對不同的觀點感興趣,但還是會有堅持的底線。
大秦,古指羅馬帝國。
文中提到的父母雙系親等法,出自查士丁尼時代的羅馬萬民法。在當代成為大多數國家民法所採納的親等原則。
這裡囉嗦一句,說到中西家族文化,很多人會提到,英文中不分表堂親,一概(唐頓莊園的馬修是大堂哥不是大表哥啊啊),uncle,aunt。
其實古拉丁語時代,也是區分表堂親的。父親的兄弟姐妹是patru,aita,母親的兄弟姐妹是avunc, aterera。
隨著雙系親等法的施行,羅馬帝國後期,這些詞語慢慢被oncles和tantes取代。也就是現代英語uncle與aunt的來源。
當廢除長子繼承,諸子平分後,伯仲叔的區分就不再重要。所以現在很多地方可以一聲叔叔走天下。
當廢除父系傳承後,所謂表堂之分也會慢慢變得不重要。
第59章 講故事(下)
自五人登臺之始, 仲簡便已注意到,蒙面女子袖中時見凹凸形狀,狀似利器。腳下悄悄移動, 從人群中穿過, 靠近其所在位置。
臺上說話的,是穿一身藍布花衣裳的婦人,年四十許,來自衢州鄉下。來京城走親, 被女兒攛掇著,前來貢獻見聞。
恆娘也看到仲簡的動作,順著他示意的目光,仔細瞧了瞧蒙面女子的手臂, 頓時也發現異常,心中一緊。
藍布婦人尚在說話:「老身在鄉下, 見到許多人家, 因愁著沒錢替她做嫁妝。生了女兒, 個個發愁,喚做賠錢貨。
這頭產婦還流著血, 那頭早已經備好一桶水, 幾個大人一起出手,口裡說著洗兒,卻不讓那嬰孩露頭, 隔了半盞茶功夫, 等那孩子渾身發紫, 再無聲息, 方抱了出來,裹一張破爛草蓆, 趁沒人,丟去田間梗旁。阿彌陀佛,老身每每見到,都痛得心肝亂顫。」
恆娘上前一步,到蒙面女子身邊,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