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承慶帝雖說答應帶徒景年出來玩,但是,卻僅限在內城,這邊住的人非富即貴,治安自然不錯,至於外城住的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承慶帝哪怕自覺關心民生疾苦,卻不會隨意往那些地方去的,畢竟,那種地方,三教九流的人混雜,安全上未免有些不那麼可靠。而且,長安的東市西市都在內城裡面,足夠讓徒景年見識一番了。
☆、第 23 章
距離皇城比較近的多半是勛貴人家,開國百年,勛貴們其實多半已經沒落了,如今當家的多半是當年那些開國元勛的第三輩乃至第四輩的人,主要還是跟著太宗的那一輩,太祖過世的時候,天下還沒有真正平定呢,一直到太宗登基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時候,才算是穩定了如今的疆域,像是當年的四王八公,差不多就是那一輩的人。
勛貴人家所在的坊市真的是沒什麼好看的,一路上都是朱紅的大門,鎮門的石獅子,門口或坐或站的門房,這會兒還早,路上壓根沒什麼人,這些宅子裡要採購什麼東西,一般寅時左右就要搞定了,要不然,叫家裡喜歡吃新鮮菜蔬果品的主人早點吃什麼呢。好在這邊都是青石鋪地,一路上還算平穩,並不顛簸。
承慶帝倒是對這邊挺熟,這會兒便坐在一邊,遙指著那些寫著什麼國公府、侯府之類的牌匾,告訴徒景年哪個是哪家,虧得承慶帝記性很好,很多人家除了一些大朝會還會出面之外,家中壓根就沒人真正在朝了,承慶帝還能說出個幾分來。
徒景年心中卻差不多有了盤算,這些勛貴人家如今還有人在朝,但是,聽起來,下一代有出息的少,紈絝的多,過個幾代,差不多爵位也就到頭了,自然跟平民百姓無異,這些人就算放縱,也是無所謂的。如果是比較爭氣的,能用的話,用一用也無妨,當然,前提是忠誠。
承慶帝差不多也是一樣的心思,這些勛貴祖上的確是有功的,如今雖說紈絝的比較多,但是也沒有什麼顯而易見的惡行,不老實的早就在前幾次站隊錯誤的時候被奪了爵,現在不知道跑哪兒去了。這會兒國家財政還是很充裕的,雖說有挖國家牆角的,但是也沒那麼明目張膽,一個國公一年也就是三千兩的俸祿,財政又不是撐不起,在外面買個前朝的青花瓷,還得幾千兩呢,沒什麼打仗的機會,過上兩三代人,一個人家也就是花個幾百兩就能搞定了,因此,犯不著計較這些。
不過承慶帝還是說道:&ldo;其實要說起來,這些勛貴人家,要比那些文官可靠不少,畢竟,這些勛貴多半當年就是泥腿子,跟著太祖太宗這才有了翻身的機會,因此,對朝廷很是忠心,可是文官不一樣,不管哪朝哪代,都得用他們,他們又自以為是聖人子弟,心高氣傲,偏偏又少了點骨氣,當年宋朝覆滅,多有讀書人本來世代受趙家恩惠,最終卻投敵叛國,到頭來還要幫著那群蒙古人欺壓漢人,無恥之尤!&rdo;承慶帝對讀書人表面上敬重,心裡卻是不怎麼瞧得起的,這也是徒家人的通病,這年頭識字率還算是比較高的,雖說暫時還比不上宋朝那會兒,但是差得也不遠了,因此,讀書人只有沒地方安置的,沒有不夠用的,因此,殺幾個文官,根本不心疼。
這也是難怪,據說當年太祖當年家裡也是個小地主,總算是衣食無憂,偏偏攤上個知縣,聽說他們家有個祖傳的寶貝,為了討好自己的上司,一個蒙古人,硬是汙衊他們跟反賊有勾結,所謂破家縣令,滅門知府,太祖全家算是倒了血黴,幾乎被殺了個乾淨,最終太祖帶著年幼的弟弟爬狗洞逃了出來,先是乞討了幾年,然後就乾脆真的投了義軍。那個縣令就是個漢人,太祖後來打下了縣城,直接就將那縣令千刀萬剮,挫骨揚灰了,後來一路征伐,發現許多在元朝為官的漢人比那些蒙古人還有酷烈一些,為了討好主子,無所不用其極,尤其他們對很多事情知根知底,做起事來更是不留餘地,因此,對讀